王岳川著《目击道存: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散论
2016-03-09 01:09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王岳川著《目击道存: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散论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的《目击道存: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散论》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的《目击道存: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散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是作者最近三年来对世纪之交的文化现象关注与研究而形成的一部文集,论著从一个更大的文化视野即"他者"语境出发,对"自我"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前提加以审理,并且对中国20世纪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新发展做出了新的阐释,为当今90年代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视角。
自我定位问题,包括自我知识和自我立场的反省。强调自我立场、自我身份并不意味着拒斥甚至放逐西方、置西方于我们的视野之外。如果一味的站在中国本位立场上看问题,会使我们因视野的狭窄而丧失对这个"现代"乃至"后现代"的社会阐释的权利和可能性。所以自我与他者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只有从二者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弄清自我与他者的多重复杂关系,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论著的上篇主要就是从"他者"语境着手对20世纪西方的审美性哲学或曰"哲性诗学"进行剖析和研究。诸如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理论(梅洛-庞蒂)、解释学的文本理论(利科尔)、权利话语与文化理论(福科)、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查理·勒翰和卡瑞利·伯特)等作了深层次的阐释;对全球化消费中的传媒话语问题、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范式和基本特点以及后现代文化的阐释焦虑问题、海外汉学家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理论加以深入的研究。下篇则从对西方文化理论语境的审视回到中国问题上来。分别对知识分子的言说与写作、当代文化视域中的"人的问题"的再审视、中西文化的交汇点、现代知识分子的分代、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出场、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新世纪的"中国形象"等问题进行了审理和价值评判。论者从文化理论和文化批评的角度出发,从公共空间和个体伦理的关系入手,审理世纪末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文化问题,试图从自我审视他者,从他者定位自我,从自我融摄他者,从他者创生新的自我。这部著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审视现代西方文化理论语境时,不做包罗万象的哲学话语和诗学问题的"宏伟叙事",不面面俱到的对每位有影响的大师的思想做出研究,而是在当前主要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思潮中就部分问题加以透视和对话,找到时代精神更迭演变的"思想性"问题并加以清理,清晰的勾勒出西方思想语境的多元景观。"现象学追问"与"解释学逻辑"已然成为二十世纪人文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文艺理论批评的重要原则。论者注重对在学界重视不够的理论家进行介绍,诸如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的知觉、肉身化问题、艺术的当代意义及语言问题,以及利科尔的从解释学角度来阐释文本的意义和文本解释的适用性和疏理性原则等理论加以关注,也论及到解构主义理论中福科的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对诸如知识性、人之死、话语权力、谱系学等问题的研究及其对当代人文科学具有的重要意义;众多的文化哲学和诗学审视的新方法中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理论受到批评家的格外重视。福科对后殖民主义理论提出的"凝视"、"看"与"被看"、微型权力分析模式、文化身份问题的见解是引人深思的。同样新历史主义也借用福科的权利话语理论来探讨历史中的权利问题、政治问题甚至文化霸权问题,因此与后殖民主义理论有某方面的内在联系。
论者仅就对新历史主义做出严肃分析的勒翰和伯特两位学者的理论做了述评,同时对其过分悲观的理论观点提出质疑,并指出这一新的历史评价的方法无疑会以自己的批评实践和文化策略促使我们在二十世纪末做出自己的文化反思;全球化语境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大众传媒问题,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消费意识的当代传媒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话语权力形式,由于其具有的正负面双重效应使得西方许多一流思想家都对传媒霸权加以反省。布迪厄的"身体视欲"理论中对身体的塑型和挤压的揭示,对文化资本的积累和文化控制的阐释,对人的性情、心性、趣味和能力的习性获得的描述;布希亚德对后现代传媒在社会心理和个体心性的健全方面所造成的威胁和对传媒在"文化工业"生产中销蚀意义的功能的清算;斯克莱尔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德里克对全球话语中的传播权力播撒化等问题的阐释。这些都是当代前沿的学术问题,西方学者对此做出了精深的研究,而困扰他们的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面对这个世界和人生时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