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春色来天地,一抹浮云变古今(1)(2)
2016-03-17 01:00
导读:《郑绍》中,皇尚书之女适商人郑绍。“郑绍者,丧妻后,方欲再娶。行经华阴,止于逆旅。因悦华山之秀峭。乃自店南行。可数里,忽见青衣谓绍曰:‘
《郑绍》中,皇尚书之女适商人郑绍。“郑绍者,丧妻后,方欲再娶。行经华阴,止于逆旅。因悦华山之秀峭。乃自店南行。可数里,忽见青衣谓绍曰:‘有人令传意,欲暂邀(“邀”原作“命”,据明抄本改。)君。’绍曰:‘何人也?’青衣曰:‘南宅皇尚书女也。适于宅内登台,望见君,遂令致意。’绍曰:‘女未适人耶?何以止于此?’青衣曰:‘女郎方自求佳婿,故止此。’……绍日:‘余一商耳。多游南北,惟利是求,岂敢与簪缨家为眷属也。然遭逢顾遇,谨以为荣,但恐异日为门下之辱。’女乃再献金缶。自弹筝以送之。绍闻曲音凄楚,感动于心。乃饮之交献,誓为伉俪,女笑而起。时夜已久,左右侍婢,以红烛笼前导成礼。
再,《传奇·郑德》中郑德以盐商女韦氏为妻;《潇湘录·呼延冀》中呼延冀以歌妓为妻;等等。
文学虽是虚构的,但正如人们所说,文学除了时间、地点、人物姓名外都是真实的,它的创作素材必然来自现实社会,故而真实地反映了历史。
不可否认,严守门阀是唐代婚配的主导面,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在唐代现实的社会生活里,就有不断打破门阀婚配的事例,并且愈到唐中后期愈多。《北梦琐言》中记载:
李太师光颜,以大勋康国,品位穹崇。爱女未聘,幕僚谓其必选佳婿,因从容语次,盛誉一郑秀才词学门阀,人韵风流异常,冀太师以子妻之。他日又言之。太师谢幕僚日:“李光颜,一健儿也。遭遇多难。偶立微功,岂可妄求名族乎?某己选得一佳婿,诸贤未见。仍召了客司小将,指之曰:“此即某女之匹也。”超三五阶军职,厚与金帛而已。从事许当曰:“李太师建定难之勋,怀弓藏之虑。武宁保境,止务图存。而欲结援名家,非其志也。与夫侯景,求婚王、谢,何其远哉?”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李光颜官职显赫,战功卓著,却不愿“妄求名族”,正如从事许当所说:“欲结援名家,非其志也”。他宁愿把女儿嫁给一个普通的武将,而不企羡与高门联姻。李光颜的心态与初、盛唐时张说、李义府、李怀远等迫切地攀附山东高门有着天壤之别。
又笔者根据李浩先生在《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中所列作为关中郡姓代表的河东裴氏104人婚配情况作了一个初步统计。其中与李唐皇室联姻者为17人,属于唐前期的为12人,属于唐中后期的仅为5人。直接反映了士族地位在安史之乱后不断下降。而裴氏与五姓七望通婚者38人,仅占36.3%,也可见婚姻中门第观的变化。
尤以望族自居而耻与他族通婚的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陇西赵郡二李又如何呢?根据伊沛霞女士对92个唐代博陵崔氏的配偶的统计,52%的崔氏配偶来自于七大姓,另外则来自其它世族、权势之家甚或一般家庭。
唐中后期婚配中门第观逐渐削弱的另一突出表现为科举出身的文人官员逐渐成为最理想的婚姻对象。(这也是进士集团在唐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唐代政治核心的反映)。元和年间卢储所作的《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即反映了科举出身的卢储受江淮典郡李翱女青睐的状况。
唐中后期非望族出身的进士朝官娶望族女的事例举不胜举,如一篇题为《唐故尚书屯田员外郎于府君夫人京兆韦氏墓志铭并序》的墓志中生动反映了出身于京兆韦氏望族且与皇室关系密切(韦氏的姑姑在杨贵妃人道之后被选为寿王李瑁之妃。而她的外祖父李峄则是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之孙)的韦氏夫人很为能嫁给并非出于望族但身为进士的于君而自豪。
又如白居易在进士及第七年之后(公元807年)娶弘农杨氏为妻;而“始自为学,至于升朝。无朋友为臣吹嘘,无亲戚为臣援庇”的元稹曾先后二娶,前妻是京兆韦氏,后妻为河东裴氏。他曾作《梦游春》:“当年二纪初,佳节三星度。朝蕣玉佩迎。高松女萝附。韦门正全盛,出人多欢裕。”白居易以诗和之,赞美他的姻缘:“韦门女清贵,裴氏甥贤淑。”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楼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