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李白漫游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1)(2)

2016-03-17 01:00
导读:1.3 求得身心的自由在《论语·先进》中,有“吾与点也”的故事。在与曾点谈论“志道”之策时,孔子同意其放浪山水,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游乐之言。

1.3 求得身心的自由在《论语·先进》中,有“吾与点也”的故事。在与曾点谈论“志道”之策时,孔子同意其放浪山水,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游乐之言。表明孔子所理解的人性的全面完成与人生的理想境界,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适意甚至逍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庄子《逍遥游》开篇便云:逍者,消也,消尽人世之牵累;遥者,远也,无拘无束,无遮无碍。逍遥游就是自由游。可见“游是理想的人生境界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另一方面,某个个人作为连续不断的“行旅之人”,也就是“客寓者”,各地临时一住的客寓者,作为对某些事情 “主体者”、“责任分担者”,尤其是作为“持续不断的责任分担者”则很容易被免除,结果他对某些事情就很容易站在“免除责任的第三者”立场来观察。作为第三者的“放纵、奔放”的言谈举止,对定居者则不被容许,而对一时的客寓者则很容易被容许。站在这样立场的人,相对而言,当然很容易求得身心自由。只是“置身异乡”,才更易使他在不断变化的未知环境中打开心灵的大门。新的土地,新的风格,新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变化中,易培养对人生广泛的兴趣,萌发他对世事的深切的关心。李白就宁愿使自己的一生永远处于这种不断的追求之中。因此,李白把漫游作为他最重要的生活方式。真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2 与众多漫游文人的不同李白生涯的大部分是在行旅中度过的。在中国为数众多的诗人中,像李白这样飘荡不定,缺乏定居体验的,是例外中的例外。与众多文人相比,李白的漫游,具有显著的差异性。2.1 思想的复杂性李白遍游名山大川,与他十分复杂的思想有关。他集儒、道、侠的思想于一身。儒家的“兼善天下”使他漫游天下,游览名山大川,广交朋友,陶冶性情。兼善天下是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这种政治意识,随着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潜移默化,化入了我们民族的灵魂,积淀成我们民族的传统心理。像李白这样以“非圣无法”、狂放不羁闻名的浪漫诗人,也还是受到这种心理意识的影响。就李白思想而言,安邦济世、兼善天下政治抱负之宏大,建功立业、事君荣亲用世愿望之热切,绝不在“诗圣”杜甫之下。往昔论者对太白鄙视功名、“不屈己,不干人”及出世学道的思想侧面多少有些夸大。只不过李白对功名的追求,不像一般的读书人,走科举考试的道路。他“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他所采用的是游说人主,直取卿相,一鸣惊人的非常手段。所要达到的是“济苍生”、“安社稷”的大事业。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为了求得功名,引起皇帝注意,他运用了除科举之外的许多手段,如任侠交游、纵横干谒、求仙学道、结社隐居等等。道家的“逍遥物外”又使他在理想追求受挫时,或为隐遁山林、洁身避祸、任诞纵酒之玄游;或为求仙学道、采药炼丹之仙游。在江陵,李白邂逅道教名流司马承祯、胡紫阳、元丹丘等,和他们一起游仙学道,飘飘然若具仙风道骨。李白的游仙是认真的,正如他自己所云,“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原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他游览了司马承祯长期修道的天台山,盼望仙人“举手来相招”。最突出的是嵩山游仙。他的挚友元丹丘,是名修道学仙之士,两人在嵩山“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访过神仙焦炼师,并“闻风有寄,洒翰遥赠”,以示对其“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的倾慕。为了拜寻高师,他们还一起游仙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从紫阳先生学仙。那位紫阳先生是司马承祯的再传弟子,是个“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的高人。李白希望得其真传,“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从他后来说的“子与紫阳神交,饱餐素论,十得其九”可知,他确实得到了紫阳的指点。到了晚年,他干脆请其尊师高如贵授教,如了道门。此后,越发认真地游仙。据其族叔及朋友云,他竟“东归蓬莱,仍羽入丹丘”,一路游仙过去,至“仙药满聚,道书盈筐”,平日里以炼丹服食为事,更属稀松平常。在《草创大还赠柳官迪》一诗中,他曾详细描写自己炼成大还丹的情形。直至流放夜郎途中,他还向往几年前游过的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那是适合炼丹的好地方,希望“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丹”。李白的任侠风采早在他出游之前就有所表现,魏颢说他“少任侠,尝手刃数人”。范传正于《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也说:“少以侠自任……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器弘大,声闻于天。”李白爱好剑术,在传统士人社会中,是个志在以诗文求荣耀通达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喜好剑术的任侠之徒,这种情况是少有的。李白向自己传记的写作者有意提示了到这点。这都是通常文雅之士所不敢为的,这实际上也是李白侠士精神的一种体现。在李白漫游的过程中,其侠士风采屡有表现。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李白对待金钱的问题上。李白诗中说:“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自幼好任侠,有四方之志,年十五而修剑术,二十而怀纵横之策,欲遍干诸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虽身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所至尚意气,重然诺,轻财好施,常为人急而不敢自为,尝游扬州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他的轻财好义,赈困济贫,当然是由任侠的个性使然。李白《赠右人三首》其二亦云:“廉夫惟重义,骏马不劳鞭。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李白将一柄很贵重的匕首赠给“赵四”,也同样表明他不重金钱而重义气的伟丈夫品格。李白的好朋友在与李白一起漫游途中死于洞庭之上,李白竟然“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数年来观,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身洗削,裹骨徙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缀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东”。李白这种挥金如土、轻财好施、存交重义的行为大有义侠的风范。唐代任侠除勇决任气,轻财好施,结纳豪俊之外,还斗鸡走狗、纵酒挟妓,李白在这方面也可称高手。李白任侠特点,在于一个“奇”字。他把义士的“义”、刺客的“胆”及狂士的“风流倜傥”集于一身,使别人在他面前始终也潇洒不起来,只有望尘莫及的份儿。李白漫游中所涵盖的儒家的以游求仕、道家的以游归真及豪士剑客的以游行侠,反映了李白在旅游的行为与追求上是多元化的,其思想是复杂而深刻的。2.2 随遇而安,四处为家,目的性淡薄李白各时期的游踪,就其整体看,大都缺乏具体的目的性(当然也有例外),为“行旅而行旅”的特点明显。有具体明确目的的,只限于出仕玄宗朝廷和贬谪流放夜郎等时,为数极少。李白很少充任官吏,长期在任。李白在江浙漫游时结识了道教的拔尖人物吴筠,应他的推荐进入长安。但三年不到,李白就愤然告退,重新踏上漫游的道路。在李白看来,人生一世,功名成就不是人生的所有价值,故不能仅仅消耗在对世俗生活的追求中。神仙长生也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故不能仅仅寄托在个体生命的超越上。他要在济苍生、安社稷中充实生命,在浮五湖、戏沧海中高蹈人生。李白随遇而安,四处为家。在李白的诗中,除了刚离蜀时有少数几首对家乡流露过一点留恋之意,再就是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流亡西蜀时他曾经一度思乡,其它的诗都不见有多少乡情。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等有关的诗,一首也没有。李白在临死之际,希望埋葬之地不是蜀,也不是长安,而是晚年旅途中所经过之地宣城,与他所敬爱的谢眺有关的青山。这种情况,根据我国人民安土重迁的一贯习惯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这反映了在李白心中,国家的意识已经开始代替乡土意识,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吾家。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几度春色来天地,一抹浮云变古今(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