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对《春江花月夜》的认知解读((2)
2016-06-28 01:04
导读:在《春江花月夜》中,各种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通过观察方位和焦点的移动以及色彩的变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完美的意境。 (三)写景诗的认知基
在《春江花月夜》中,各种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通过观察方位和焦点的移动以及色彩的变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完美的意境。
(三)写景诗的认知基础
首先,写景诗的创作要依据对客观事物的密切观察和通过观察所产生的一定的客观感受。诗人在观察客观事物(这里主要指客观景物)时,其实是对所要描述的客观现象或客观景物的一个认知过程。在观察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景物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人脑,而人脑在识别这些事物的时候不可能同时同等地进行意象的转换,总是会有一些突出的被识别为图形,而另外一些可能会被识别为背景[4]。这样,在诗歌被创作出来之前,眼前的景物中图形和背景已经分离,于是诗人在诗歌的语言中也会把这一效果表现出来。其次,诗人创作诗歌,推敲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绘制图画的过程,绘制图画就当然要考虑在这幅画中要突出什么,并且用怎样的方式来使其突出。所不同的是,写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是动态的,即图形和背景之间是相互转换的,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图形和背景也是不尽相同的。
三、 理论基础——图形—背景理论
上文已提到,图形背景理论源于
心理学,是以突显性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仅仅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1],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当我们观察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总是会不自觉地用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去说明或解释另一个物体或概念,这就是突显性原则,该理论中的背景就是图形的参照点。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这种理论的缩影,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条小船漂在水上时,我们习惯于将船视为图形而将水当作参照点,所以我们很少会说:水在一条小船的下面。因为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理论,一些小的,运动的物体常常被识别为图形。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最先将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的是Talmy,他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5]。根据突显的程度,Langacker 认为从印象上来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他在感知上比其他部分更显眼一些。在视觉场中,图形和背景都是实体,而在语言中图形和背景则是不确定的;而本文要分析的写景诗的语言则是实体的概念化,因此,可以把写景诗当作一种抽象化了的视觉场进行图形—背景分离的认知分析。下文将利用这一理论对著名写景诗《春江花月夜》进行分析。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邵霞
论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象征意义
中国传记文学研究的引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