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意境:“文之母也”(1)(2)

2016-08-21 01:16
导读:由于意境比较恰切地代表了艺术作品中种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复杂美感,因而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评论中,尤其在明清时期,王世贞、沈德潜、袁枚等

  由于意境比较恰切地代表了艺术作品中种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复杂美感,因而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评论中,尤其在明清时期,王世贞、沈德潜、袁枚等人的论诗都涉及“境”或“境界”的问题。20世纪初期,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意境论进行总结,并结合西方美学观念将意境说改为境界说,认为“词以境界最上”,元曲、传奇小说之所以动人也在于有“意境”,其意境论对于推动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化有着深远意义。在文学艺术性的强调上,笔者以为林纾与王国维倒有几分相似之处。只是王国维对中国古典审美形态的研究主要借助于对中西方文艺理论的融会贯通,且偏以意境或境界论诗词,却不及古文,当然这同时也是长久以来中国古典意境论的偏颇。林纾没有出过国,也没有西方美学的基础,他对西方文学的体认主要来自于所翻译的200多种西方小说,不过,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学术视野上的狭隘。意境作为富有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与思维特点的范畴与理念,用西方美学的逻辑性体系与语言来比照、诠释,是否就能得到学理上的清晰界定呢?这种界定还能使“意境”葆有民族与传统的特色吗?已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这是题外话,本文不论。林纾在总结与更新中国传统文论的基础上展开对意境论的探讨,他是真正将“意境”一词移至古文并进行具体阐述的第一人。更重要的是,在情韵、气势、风趣、神味诸审美因素中,林纾首推“意境”为古文审美艺术的至高境界,意境是贯穿林纾古文论的一个关键词,其云:“意境者,文之母也,一切奇正之格,皆出于是闻。不讲意境,是自塞其途,终身无进道之日矣”。“奇正”之说源于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之鉴赏六观说,“一切奇正之格”可以理解为文章在体式、布局、言辞、风格等各方面的灵活多变,即意境作为行文的先决条件决定了文章展现的各种风貌,故而“后文采而先意境”、意境的酝酿“须讲究在未临文之先”。早在20世纪30年代,与龄谈及林纾论文要旨时就说:“其论古文也,以文气、文境、文词为三大要。三者之中,特重文境,谓古文不能造境,即沦于尘浊”;曾宪辉也认为“较之姚鼐,林氏更看重意境”。林纾对古文“意境”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是对中国古典“意境”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深化与扩展,在“意境”论和中国古典散文审美理论的发展史上都具有特殊意义。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张胜璋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中的武当道教文化
从《尘埃落定》的叙事风格看其新历史主义色彩
上一篇:十月,翻动的金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