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都门纪略》早期版本的一些问题(1)(2)
2016-10-02 01:28
导读:至于开本,原刻本《都门纪略》是普通的巾箱本而稍偏大。对于仅有薄薄两卷的这样的书来说,这在清代也是非常平常的。如果一定要说原刻本的开本大小
至于开本,原刻本《都门纪略》是普通的巾箱本而稍偏大。对于仅有薄薄两卷的这样的书来说,这在清代也是非常平常的。如果一定要说原刻本的开本大小与书中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的话,那么只能说与原刻本的字型大小一样,在便利读者使用和节约版刻成本这两个方面,它的商业性考虑都还很不充分。
关于原刻本的内容构成,么文说:
《都门纪略》分上下二册,上册有序言和例言,正文分为十一门类,包括图说、风俗、对联、翰墨、古迹、技艺、时尚、服用、食品、市廛、词场。下册是歌咏京师风俗事物的竹枝词97首,分为十大门类,类目与上册相同,只是没有“图说“一项。
首先这按册区分内容的说法不够妥当。古书装订的册数并不固定,随时可以改订,既可以合数册为一册,也可以分一册为数册,张三藏书的第三册,很可能是李四藏书的第一册。册数分合虽无一定之规,卷次却非藏书者所能更动,所以叙述古籍内容时一般只能依据卷次而不是册数。《都门纪略》初刻原装本确实是订为两册,但如前文所述,这两册是按上、下两卷分装的,所以,区分为上、下卷,要比上、下册更为妥当。与此相关的是,么文在列举道光至光绪间各种《都门纪略》的刻本时,也都是仅说明册数而没有卷次,甚至以册数作为区分不同版本的标志,叙述更不清楚,也更不科学(其中个别一些版本仅有册数而无卷次区分的例外)。
其次是原刻本“正文分为十一门类”的说法不妥。原刻本卷上“都门纪略”部分的目录中,虽然首列“图说”二字,但这只是指卷首的前三门外“天下仕商聚汇之所”的地图。地理书卷首开列地图,是一种沿袭已久的传统,至迟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图经。《都门纪略》卷首地图的功用,是标示方位为理解内文提供辅助,算不上一部分独立的内容。对此,作者杨静亭在原刻本“都门纪略”部分的序言中,本有清楚的交待,他说:“兹集所登诸类,分列十门,并绘图说。”同时,在“都门杂咏”部分序言中也交待说:“仍照前编‘都门纪略’,区分为十类。”可见二者类目一一对应,所谓“图说”本不预其间。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第三,卷下“都门杂咏”共收诗100首,而不是么文所说的97首。十个门类,百首诗篇,都是整数,这就如同十全武功、百子全书等等说法一样,不过是为凑个吉祥。这也是《都门纪略》一书世俗性的一种体现。
么文在介绍《都门纪略》后来各种增订重刻本之前,举例介绍了原刻本旧有十大门类的内容。虽然未做明确说明,但结合上下文义,只能将其理解为是就原刻本的内容立论。但是,由于么氏未能阅读原刻本,所举例证中有一些却是后来增订本增附的内容。如“服用”类中的凉帽店万升帽铺、快靴店一顺斋、布鞋店全盛斋,就均非原刻本所有。这些后来刻本增附的内容,一方面,与原刻本所反映的时代,前后存有差异,如杨静亭在“服用”类的后序中所说,“京师铺户,或数年以及数十年,多改东易主,旧者少而新者多”。不同时代的记载,对于历史学研究者来说,具有完全不同的时代断限意义。另一方面,“京师铺户林立”,被杨静亭选择记入“服用”类下的不过五六十家,“所不载者,不啻万亿”。所以,若是毫无定则地加以增补,是补不胜补的。区分开哪些是原本所有,哪些是后来所增补,其重要意义,还在于杨静亭在选择登载这些商户时,有一个重要标准,这就是他在“例言”中所说的“市廛货物,往往以伪乱真,价亦低昂无定。兹集所开载者,字号皆系一二百年老铺,驰名天下,货真价实,言不二价”。谢国桢在《都门杂记》一文中曾推测说,杨静亭“是一个不得意的人士,潦倒京华”。这种看法并不十分确切。“都门杂咏”所载杨氏自序,署云“识于榆林官署”,说明他在写作此书时是有一定官位身份的。这一点决定了《都门纪略》一书的撰述,最初并不具有明显的商业目的,所以他对内容的取舍相当严肃认真,而后来的增订修补本则逐渐背离这一初衷,走上了纯商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