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都门纪略》早期版本的一些问题(1)

2016-10-02 01:28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关于《都门纪略》早期版本的一些问题(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提要】清道光年间刊行的《都门纪略》,是一部北京城市
【内容提要】清道光年间刊行的《都门纪略》,是一部北京城市生活指南手册性的书籍,为外地来京的行旅客商提供了很大便利,因此问世后一再增订改版,传世版本种类繁多。由于早期刊本传世无多,研究者往往利用间接资料,从而造成了一些错误认识。本文利用作者收藏的早期刊本,拟梳理辨析《都门纪略》早期版本的承续脉络,澄清前人的错误看法。  【关键词】都门纪略 北京城 市民生活  清道光年间问世的《都门纪略》,是一部城市生活指南手册性书籍,主要是针对外省暂居京城的行旅客商的需要而编纂的。此书刊行后,深受社会欢迎,一再增订改编,延续使用到清朝结束。关于本书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上世纪60年代初,已故明清史专家谢国桢,在所著《明清笔记谈丛》中,以“都门杂记”为题,做过阐发;更早在30年代,则有周明泰撰写文章,专门揭示其戏曲史料价值。这些论述,都为学术界利用相关史料,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与本书所蕴涵的多方面史料价值相比,学术界的关注和利用,显然还很不够,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此书缺乏基本了解所致。至于关心北京城市史和清代社会生活史的普通社会非专业人士,对它的了解也就更为有限了。《文史知识》2004年第1期上,刊出么书仪撰《道光至光绪间的京师旅行指南》一文,比以往更为全面地介绍了本书的撰作缘起、版本流变和基本内容,为人们认识此书,提供了很大帮助。
  不过如作者在文章中所讲到的,本书的早期刊本现在已不易见到。或许就是由于这一原因,文中有些介绍可能是出自转手的资料,所以有不够准确和不够妥当的地方。考虑到《文史知识》主要是以普通读者而不是专家为阅读对象,而这些读者不易查阅原始资料(事实上也很难了解原始资料的使用方法),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文章中所陈述的全部信息,从而产生错误的影响,我想就本人所见所知,澄清与《都门纪略》早期版本有关的几个问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都门纪略》最早刊行于道光二十五年。么文在谈到这一原刊本时,说国家图书馆所藏仅为一册残本,并依据书目题记,推测这一残本已经失去内封面;另外,么氏在文中引述作者原序时,都是依据光绪六年刻本。由此看来,他并没有见到原书。我因一直留心古代城市生活史事,多年来陆续收集到包括此原刻本在内的两种相对比较少见的早期刻本,因此,可以依据原本,对有关情况做些订补。
  么文引述周明泰文章的叙述,称原刻本内封面下款为“都门新咏附后”、“翻刻必究”十字。检核原刻本,此处应作“都门杂咏附后”,周氏笔误,不宜以讹传讹。道光原刻本《都门纪略》分上、下两卷,上卷为“都门纪略”本文,下卷为作为附编的“都门杂咏”。后者有独立的内封面,也有单独的序言和目录,内封面、目录和卷首统统镌作“都门杂咏”;另外原刻本原装两册,上册封面签条镌“都门纪略卷上”,下册封面签条镌“都门杂咏卷下”。所有这些,都表明原刻本上是绝无“都门新咏”这一说法的。
  由于没有见到原书,么氏在文中对于原刻本的版本形式,做了很不符合实际的判断。么文可能是援依周明泰的说法,称道光二十五年原刻本为“初刻大字本”,并判断说:
  从这书的开本和字号来看,“大字本”是一种特别的设计,如果说,那是为了方便此书设定的读者“外省客商”随时随处翻阅查找,应当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其实这书的字型并不特别硕大,只是清代非常普通的中等大小字型。前人所谓“大字本”,应当是叙述《都门纪略》版本流变时,相对于在光绪以后衍生出来的各种字型更小的版本所做的描述性说法,这是版本学叙述当中的一般用法,而不是这一刻本的字型大到了可能含有什么特别意义的程度。其实若是从“方便此书设定的读者‘外省客商’随时随处翻阅查找”的角度看,所谓“大字本”可能反不如“小字本”更为合用。——阅读的书字大本大赏心悦目,备查的书字小本小方便携带翻查,这是古今一贯的通则。如同么文所讲到的,《都门纪略》后来有许多增补本陆续刊行,据我所见到过的几部后来的刻本,至迟从同治三年的徐永年订补本起,在不断增添新内容的同时,字型随之逐渐缩小,显然大容量的小字本更受读者欢迎,更适合“‘外省客商’随时随处翻阅查找”(同时节省版木和纸墨,也更节约成本)。因此,根本没有理由认为原刻本的字型是一种什么特别的设计。
上一篇: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性时空想象详细内容(1) 下一篇:《大学》早出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