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红楼梦》叙述节气蕴意新探(1)

2017-02-02 01:09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红楼梦》叙述节气蕴意新探(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提要:本文依据足本《红楼梦》文本,借鉴信息学与控制实验模
提要:本文依据足本《红楼梦》文本,借鉴信息学与控制实验模式等方法对《红楼梦》说部中的“节令”指意作了仔细的探求和推断。在进行节气设置蕴意的考究时,从“红楼文本”系统出发,考量《红楼梦》设置的时间结构——“节令”特征,推究在创作命意和故事背景设置中的历史元素。借助作者在叙述时突出对“节气”的突出,探索到红楼的时间结构设置符合历史现实,揭示了文本为增强阅读体验的真实性而刻意倚赖的历法现象。考订出主要人物贾宝玉、贾元春等的具体生辰和蕴意,界划出故事的参照物——确切的历史时间系统,进而确认红楼故事应在乾隆元年到乾隆二十五年(1735—1760)期间。   关键词:系统;节气;文本;历法特征一、真实与虚构  百二十回《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⑴它以某几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上至皇妃国公,下至贩夫走卒,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它对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交游来往等生活文化细节和对官宦交游、园林建筑、家具器皿、红白排场等经济政治掌故,都进行了真切实录般的摹写,具有非凡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红楼梦》最初以抄本出现,在1791年用木活字印行后流传更广,“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价,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⑵自从它刊就以来,不乏研究者和广大读者就以猜谜为乐,认为该说部的人物情节只是作品主旨的幕障,人物情节影射着历史真事,只有考索出作品影射的真事才能明了真意。“从双关、字谜、名字、名缀(anagram)到代喻和警诗,小说中满布的这些修辞机关,历代读者不断想方设法,予以破解。”⑶  对《红楼梦》评论和疏论的始于脂砚斋,脂评率先提出了“大有可考”的观点。但是脂砚斋生平失考。据发现的成果来看,早期抄本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实这些抄本上的批语不尽出自脂砚斋。脂本、脂评是新红学的命根子,是区分石头记是否为残本的重要依据,但《红楼梦》作者本人在曹家家谱或历史的直接记载中查无此人,查无实据。考据资料的失考或无考,也遭到专家的批评。⑷从脂批的内容大抵知道他很熟悉《红楼梦》创作的情形,参与修改,与“雪芹”极“亲近”。但是也有很多批语与小说文本叙述凿凿抵牾之处,一些红学研究家为此质疑,指出脂砚对《红楼梦》不甚了了,是非好恶亦不同于曹雪芹。笔者认为,对此批语问题,我们应有冷静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史上许多戏曲和诗集留传时,都是文本和不同评者的批语并刻并行,从卷头语、眉批、案语到随行夹注无一不繁多。⑸脂批本和明代四大奇书,包括从以毛宗岗批本为代表的《三国志演义》、以金圣叹批本为代表的《金瓶梅》,以及以李贽或以陈士斌批本为代表的《西游记》等,都充分说明各家竞批成为风流。总而观之,上述本子的评点家和作者之间都未必是旧识,中国古代说部类文学随书风行的批作传统代代因袭,传统有自。所以对于像脂砚斋这类批者或批语,批语人未必就是曹雪芹的同道中人,其自相矛盾和虚套近乎的批评法,原不值深究。所以,俞平伯、余英时等早就倡议还《红楼梦》以文学,早在一九七九年俞平伯就沉痛地写到:“一切红学都是反《红楼梦》的。即讲的愈多,《红楼梦》愈显其坏,其结果变成‘断烂朝报',一如前人之评春秋经。”,“《红楼》今成显学矣,然非脂学即曹学也,下笔愈多,去题愈远,而本书之湮晦如故。窃谓《红楼梦》原是迷宫,诸评加之帷幕,有如词人所云‘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也。”⑹可谓对批语之误导,憎恨已极。  余国藩也曾在《虚构的石头与石头的虚构》里深刻论述批语和作者的虚幻与真实的关系,认为红楼梦开篇“小说早已自暴其虚构性”,同时消解此一虚构性,但文本和批语又在展开故事时,处处炫耀故事的“真相”或“本事”——体现了虚构性叙事文学所具有的“撰史情结”。余先生指出,中国史学经常将人事和文化对应于阴阳五行的观念(天人合一),“其释史方式,时而或有过甚于道德理论者,每见于以数字规律来论史的努力上。”那么,《红楼梦》有没有掩藏真实的历史背景的一部野史著作?⑺不好遽然作答,因为这个问题还牵涉到中国古代编年体方法与叙事作品的密不可分。余先生分析了两条原因。首先是汉藏语系在语言学层次上与印欧语文的迥异。中国语文的结构本身缺乏动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态变化,虽然发展了冠词、副词等语助词,但编年体特有的时间记号特性仍在中国叙述作品里不可或缺,所以刘知几曾认为“年既不编,何记之有”。其次,还可上溯皇室祭仪和史官对天文历法的信仰。上古之时,最迟在纪元1500年左右,中国人已熟悉阴阳历。于是出现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系辞传》)取法竹子骨节的“二十四节气”。因此,史家常用“气数”来讨论个人成败和朝代更替,纵使在说部之中像《三国演义》、《封神榜》等,也不乏“气数”释史的信仰。⑻  如此而言,中国古代说部的创作“伎俩”,似乎依赖于这样一个潜在的悖论:掌故的真实与虚构像一驾行进中的双轮马车,“真相”和“梦幻”是其共轭的双轮。此类“节气”蕴意,曾经有香港的梅节和美国的狄安蒲等先生在对《金瓶梅》研究时,已经有了开风气的示范作用。而具体到红楼梦的研究上,作者是否也有其它传统说部所具有的“撰史情结”呢?许多红学家从《红楼梦》细节和历史真实典故的对应关系,考究《红楼梦》在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外,就连细节上也体现了它的“时代记录”的一面。⑼于是乎,研究《红楼梦》首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破解密码式的“3W”(何人、何事和何为)的基本命题。譬如从上世纪起,俞平伯、周绍良等就先后推究了第63回一个琐碎的细节《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用“图说”推演了每个人物的座次和所蕴涵其中的命意。⑽到现在还有专家用电脑模拟讨论此类问题。这充分显示了《红楼梦》即便是对于一个场面的记述也是何等的一丝不苟。  以上是本文为何要从古代历法来探索红楼文本系统的理论依据,即为何要“索”,以期推究作者的创作命意和设置的历史元素。二、叙述的玄机  编年体方法与叙事作品的密不可分,体现在《红楼梦》的研究历史上,就是编写红楼系年,前八十回的从大某山人的回尾标注、苕溪渔隐的“槐史编年”、俞平伯的红楼编年、周汝昌的“红楼纪历”,到120回足本的周绍良“系年”,可谓前仆后继。⑾大家好评的是周绍良编的系年。此系年固然经过细推密敲出来,但问题也不少,结果也不怎么令人满意。  不妨先从人物的年龄说起。我们就像王夫人检抄大观园学习起来,看看大观园众女儿的年龄瞒报没有。譬如我们看第32回(属周绍良的红十二年):  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袭人道:“这会儿又害臊了。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害臊了?”  根据有关细节,特别是第46回,我们知道袭人跟鸳鸯、紫鹃、金钏等皆从小一起在贾府做丫头,且年龄都是相仿的,用鸳鸯的话说:“这十来个人,从小儿什么话儿不说?什么事儿不作?”即说她们都是四岁左右就做了丫头,有着近十年的“丫头史”。对此,评点派人物王伯沆认为,这部小说“不必过于稽考年月”,指出湘云、袭人的年龄“殊出情理之外,疑‘十年'十字必误无疑”。因而他主张“十”字改为“数”字。可是,早于袭人与湘云说笑之前的第30回,丫环金钏就已说过了与袭人很相似的话,说自己“跟了太太十来年”,这又作何解释?难道说作者特别喜欢“十”字不成么?难道此处“十”字也是“数”字之误?可以肯定,这些年龄之谜不会是抄胥误植。  以上简单的问题在《红楼梦》里俯首即是。但从情节来看,许许多多的细节都足以证明作者对故事的年代更递了如指掌,“一门儿清”。第59回(属周绍良的红十三年):  春燕问道:“你们在外头这二三年积了些什么仇恨,如今还不解开?”藕官冷笑道:“有什么仇恨?他们不知足,反怨我们了。在外头这两年,别的东西不算,只算我们的米菜,不知赚了多少家去。”  藕官等是第18回里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而从苏州采买来的,她们到达贾府是在红十一年十月左右,离红十三年头尾正好相隔“二三年”。另外,因为藕官是在红十三年到大观园里改做丫头(第58回),她在外头唱戏,受老婆子“赚”,实际上只有两年左右时间。所以藕官又特别说明“在外头这两年”,可谓准确之至。再如第66回(属周绍良的红十三年),贾琏要替尤三姐做媒,尤二姐说三姐已有了意中人柳湘莲。贾琏听后就说柳湘莲,“最和宝玉合的来,去年因打了薛呆子,他不好意思见我们的。不知哪里去了。”柳湘莲鞭打薛蟠,是在第47回(属周绍良的红十二年),“去年”之说一点儿也不含糊。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这足以说明作者是非常重视年龄问题的。试想,如果创作时是情节反复调换或“二书合一”的话,那还能这么丝丝入扣,如此有规律么?《红楼梦》人物年龄出入如此有规律,是因为作者刻意而为的,这些与作者创作构思与思想意识息息相关,因为人物年龄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们身心的成熟与禀性气质。可以说,就是为了使前后描写更符合情理,以增加阅读虚构文学的真实性。同时也说明了红楼梦并不是编年体“史记”或“宫史”,它仅仅是一部精心构划的心灵之作,是作者生活的一个“镜像”而已。  下面详细探索《红楼梦》叙述结构中的时间之迷。  我们在第86回发现一个“埋伏”,通过丫头之口,表达了元春生于“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正月初一)辛巳时”。但在第95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相互出现矛盾了。因为甲申年正月初一出生乙卯年第二天去世,相差31或91年,但只能是三十一岁,绝非文本中的“存年四十三岁”。  专家也曾对元春年龄的错误作过细致的分析,有人认为31岁最合适。⑿也有持完全相反的观点,张爱玲就认为四十一二岁是合理的。张爱玲坚信后40回是续书,但她并不认为程高是续书作者,她提出了续书作者知道曹佳的岁数、非常熟悉曹家的事情这样的疑问。⒀从目前的史料看,《红楼梦》自乾隆中后期广泛流传到清末民初的大约160年间,无人晓得作者究竟为谁。且不说是否真有名副其实的曹雪芹其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清代没有哪位读者真正明了红楼人物或情节的原型或“本事”。如此说,张爱玲所谓“续书作者”的猜测,就等于说续书者就是原作者,原作如此。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
上一篇:谭嗣同山水诗论略(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