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词科对南宋骈文发展的影响(1)(3)
2017-03-07 01:05
导读:总体来看,受词科影响下的南宋骈文特别重视对体制的严格遵守,“识体”、“有体”、“得体”等词作为判定文章高下的标准屡屡出现。在可被称为南宋
总体来看,受词科影响下的南宋骈文特别重视对体制的严格遵守,“识体”、“有体”、“得体”等词作为判定文章高下的标准屡屡出现。在可被称为南宋词科考试
辅导书的《辞学指南》中,不少条目的主要内容都要求各体文字必须严格符合体式,如:“凡作文之法见行程文可为体式。”[23]“作制只读今时程文则或委靡,专学前辈文字则或不合今之体制,要当用今体制。”[24]“表章工夫最宜用力,先要识体制。”[25]尤以倪思“文章以体制为先”的观点最具代表性:“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凡文皆然,而正言尤不可以不知体制。”[26]
“体”或“体制”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也是学习创作过程的关键一步,“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27]。故而《文心雕龙·附会》曰:“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28]随着作品类型的成熟丰富和批评实践的逐渐细化,在宋代文学视野中“体”作为诗词文各文体普遍使用的一个术语逐渐呈现出其内涵多面性和评价的有效性。“破体”和“遵体”分别对应着文体本身的规范性和开放性,在当时得到了不同文人的认同和推崇。具体到南宋骈文领域,有部分文人对以文体为骈文表示支持,不过总体来说,要求遵体的呼声更高,在创作实践中遵循的作者更多。这与词科影响以及骈文的实用范围密不可分。
从资料来看,“体”在南宋骈文批评中有几层含义。南宋骈文以制诰表启为多,制诰作为代王言之高文,象征着朝廷的脸面和尊严,最为时人看重。故而“遵体”的第一层含义是内容表达准确,语言风格典雅深厚,如:“王夕郎信掌制诰。孝宗览之曰:‘近日诰词,全似启事,溢美太甚,卿甚得体。’”[29]其次“遵体”还要求从更加具体的形式层面对文章的格式、套语、结构、章法、句式、用事乃至音律等细节问题做出严格的规范。按照词科衡文标准,南宋骈文应该遵守严格细致的格式规范,不得逾距。以表为例:南宋贺表、谢表、进表等各自不同,每类中又根据创作主体和内容有更细密的区别。开头、转折、结尾套语都明文规定得很详细,体现出尊卑有序的礼仪精神。而且根据上表对象、庆贺内容文字上有固定的要求。以贺表为例:“臣某言(或云臣某等言)。恭睹(守臣表云恭闻)某月日云云者(祥瑞表云伏睹太史局奏云云者,守臣表云伏睹都进奏院报云云者)云云。臣某欢捇稈顿首顿首。窃以云云。恭惟皇帝陛下云云,臣云云,臣无任,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臣某欢捇稈,顿首顿首,谨言。年月日具官臣姓某上表。”[30]这种文体意识的细致是前人无法达到的。对于词科应试者来说,一旦没有完全遵照格式,其结果可能都是灾难性的,如“刘三杰文字合中程,忘写年月日臣某上表,遂黜之”[31]。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曹丽萍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的文学史意义
陶渊明审美化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