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述传说到历史编纂(1)
2017-03-18 01:01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从口述传说到历史编纂(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从世界范围来讲,历史学曾经经历了从口述传说向成文记事的过
从世界范围来讲,
历史学曾经经历了从口述传说向成文记事的过渡。中国史学萌芽阶段的独特之处,表现为口述传说与成文记事的同时并进,不像古代希腊先有一个“口述传说”的时代,然后才进入“成文记事”的时期,在中国没有“口述传说”向“成文记事”演变的清晰过程。我们所知,“口述传说”的整理与成文,甚至比起“成文记事”的出现还要晚。
一、成文记事的开端
探讨文明起源,文字的出现是一项重要标志。那么,中国古代文字究竟出现于何时呢?
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从半坡仰韶文化的陶器符号,到大汶口文化的陶文,再到良渚及龙山时代的刻写文字,新的发现层出不穷,极大地推进着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然而,材料毕竟嫌少,加之这些发现年代久远,研究难免不带推测成分,以致学者间认识很不一致。即便这些符号已有固定的语音,亦非随意刻划,而且是用来“记言”乃至于“记事”,但都是以单个或孤立的形式出现的,很难断定是成熟的文字。文字作为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工具,不仅要有记录语言的功能,还必须具备传达语言的功能,而这“传达”功能则是判定书写符号是否文字的重要标志。如果这些刻划仅仅为制作人(或制作圈)出于某种记忆需要所作“记号”,不为制作人(或制作圈)以外其他人所认识、所使用,即便其中带有制作人(或制作圈)的某种意识,这些“记号”无论如何也不能算作是文字[1],只能说其所表现的是原始书写(或绘画)艺术。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识这些符号:
这些符号是人们有意识刻划的,代表一定的意义。……与我们文字有密切关系,也很可能是我国古代文字的原始形态之一,它影射出我国文字未发明以前,我们祖先那种“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等传说,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2]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河南安阳发现甲骨片,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证明,刻划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是殷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称之为“卜辞”。其所使用的文字只有几千字,一半以上可以认识,不认识的大都是专名,如地名、人名、族名等,其义可知,其音不能得其读。虽然卜辞所使用的文字并不是殷代文字的全部,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卜辞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凡祭祀、征战、田猎、疾病、风雨冥晦、年辰丰欠、时日吉凶、用人用牲多寡、分娩或男或女……一切大事小事,都要通过龟甲兽骨的占卜。用现在的概念说,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无所不包。《甲骨文合集》集一个多世纪来出土甲骨之大成,著录甲骨卜辞近5万片,根据记事内容分为四大类、二十二小类。
四大类为:(一)阶级和国家,(二)社会生活,(三)科学文化,(四)其它。
二十二小类为:(1)奴隶和平民,(2)奴隶主贵族,(3)官吏,(4)军队、刑法,(5)战争,(6)方域,(7)贡纳,(8)农业,(9)渔猎、畜牧,(10)手工业,(11)商业、交通,(12)天文、历法,(13)气象,(14)建筑,(15)疾病,(16)生育,(17)鬼神崇拜,(18)祭祀,(19)吉凶祸福,(20)卜法,(21)文字,(22)其它。
卜辞的程式非常简单,大抵是“某日某人卜问某事,吉或不吉”,有时记录其效验。记日用干支而不用数目字。下面,结合甲骨文的记事内容,了解一下甲骨文的记事形式。
发布命令:
[乙巳卜],[殼,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合集》1)[3]
组建三军:
丁酉,贞王作三师右、中、左。(《合集》33006)
调集兵员:
中国大学排名
辛巳卜,争,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一万,乎伐方。(《英藏》150)
今岁受禾:
癸丑卜,贞今岁受禾。弘吉。在八月,惟王八祀。(《合集》37849)[4]
生男生女:
甲申卜,殻,贞妇好娩嘉。王占曰:其惟丁娩,嘉。其惟庚娩,弘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惟女。(《合集》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