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学与现代媒体: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3)
2017-07-08 01:09
导读:成功原因还可补充说明的是《良友》与海派的联姻。《良友》从来不呈一种单纯的图片加说明的模样,它的文学性历来充沛,特别是海派特性的充沛。比如
成功原因还可补充说明的是《良友》与海派的联姻。《良友》从来不呈一种单纯的图片加说明的模样,它的文学性历来充沛,特别是海派特性的充沛。比如对于反映上海现代文明形成的驳杂历史过程,它不遗余力。不论是一组摄影作品,或连环漫画,从题目到前后安排,都很精心。22期表现日常平民生活,有点心铺、馄饨担、代人写信摊子、剃头挑子、小菜场等多幅写真照片,题目是“上海十字街头”。58期在总题为“现代文明的象征”之下,所载照片有烟囱林立、无线电台天线高耸入云、都市建筑曲线与直线合奏、钢架和铁桥远望、铸造钢铁刹那间的热与力、爵士
音乐流行的狂歌醉舞、大教堂管风琴的参差美。其他如88期的照片栏目题为“上海之高阔大”,62期有上海影戏院种种,50期有新式旅馆布置与住宅陈设摄影,26期和35期载山东、陕甘豫三省大饥荒的照片题为“到民间去”,29期表现世界美女比赛,31期“新奇之事物”栏有英国机器人、德国飞艇、美国带客厅浴室的长途汽车等介绍,立意和效果都相当艺术化,也体现出海派关注的兴奋点。所以我们可以想像当年的读者如何经由《良友》了解变动中的上海和世界,如何借此大大扩展了眼界。
《良友》画报的文学魅力在于它对海派的推动力,同时利用文学来装扮、提高自己的品位。《良友》的名称叫画报,但文字部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随笔小品是它的主要文体,不是用来说明照片,倒是常配上照片来替文字增色。梁得所本人就写随笔,在《良友》上发表的有《酒和烟》、《圣经与失眠》等。另一位通俗小说家予且(潘序祖)专为这个画报写生活气味很浓的文字,如总题为《饭后谈话》的一组文字,每期一个分题,什么《饭后的脸》、《吃饭的艺术》、《何以解忧》、《谈巴菇》(巴菇即烟)、《司饭之神》、《茶之幸运与厄运》、《福禄寿财喜》、《龙凤思想》、《酒色财气》、《医卜星相》、《天地君亲师》,这些海派小品谈市民身边杂七杂八的话题,短小活泼,仅从题目都不难领会它们如何能迎合市民的趣味了。上海市民的文学趣味有媚俗传统的一面,也有喜欢洋玩意儿猎奇的一面。所以《良友》上各种新型的文学试验也投合部分读者的心思,不过要变换得快,不能呆滞不动。像74期穆时英的小说《黑牡丹》,76期施蛰存的小说《春阳》(均由万籁鸣插图),85期叶灵凤的小说《朱古律的回忆》,都是有眼光的选择,它们差不多是新感觉派上升期的代表性作品。其中还不乏此派更大胆的试验作,如87期黑婴的摄影小说《当春天来到的时候》叙述一个春天般的少女因感伤于女演员艾霞的自杀而与男朋友停止交往的故事,文字被摄影照片逐段分割,构成完整的带视觉效果的图文小说形式。《良友》可能无意在画报上推出一个海派小说流派来,但它确实以略显前卫的姿态吸引住喜欢时髦的海派读者。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少数文学,或不为「承认」的斗争
中国小说、美国评论家——有关结构、传统和讽刺小说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