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1)(4)

2017-07-31 01:27
导读:在2001年的“当代文学理论新趋势与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对文艺理论的教材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童庆炳以他所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教

在2001年的“当代文学理论新趋势与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对文艺理论的教材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童庆炳以他所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教材和五六十年代的文论教材做了一个比较,认为文艺学教材,不能只有框架,没有体系。新教材的特点是吸收了中外文论的成果,避免以偏概全。对国外文论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鲁晓鹏对美国的文论教学情况的研究,周启超对俄罗斯文论新教材使用情况的研究等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孙绍振、陈良运、南帆等认为,“中国的文学理论正经受着挑战。我们有理由将这种挑战理解为一个重大的契机:现在恰恰是考虑文学理论学科重建的时候了。”“回到历史语境之中,文学理论当然无法回避对于文学生产工具以及传播体系的考察。不言而喻,现今的文学大量生存于报纸、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文学理论有理由将这些文学生产工具传播体系以及崛起的大众文化纳入视野。考察文学如何与新的文化环境对话,发现哪些新的文学类型正在浮现,这显示了文学理论学科的开放性。”所以说,“重建文艺理论学科是时候了”。(12)
但是,如何“重建文艺理论学科”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李春青认为,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文学理论界掀起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偃旗息鼓之后,这个学科实际上已然处于一种面临解体的尴尬状态。”“那种作为总体性意识形态之话语表征的文学理论成为历史陈迹之后,那种以揭示普遍原理、规定共同准则、吁求同一种价值功能的文学理论实际上已经寿终正寝了。”而时下许多学者还循着老路苦苦追寻“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之类严肃而神圣的问题,实在是空耗精神!⒀曾庆元的看法则恰恰相反,他认为“时下的不少文学理论过分注重文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缺乏对文学为什么(人为什么需要文学)、文学是什么、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有什么样的‘规律’、‘原则’等普遍有效性问题的全局关照,而使自己的研究处于低水平的重复上,难以实现质的蜕变和飞跃。”(14)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文学理论这一学科获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依据的出路何在呢?李春青认为,应该“强化自身的学科性,即凸显学科的独立性与有效性”。具体地说,一、确定那些具体的、有追问意义并且有可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二、将具体文学观念的生成过程、基本特征以及它与其他文化现象的互动关系视为当然的研究范围。三、文学理论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应该探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于特定时代、特定社会集团的意义与价值。(15)
胡经之则认为应重点处理好这样三个关系:“自律”与“他律”如何统一?“具体”和“抽象”如何结合?“对话”与“独白”如何互动?⒃钱中文认为,“文学理论的建设,是新的文化建设的需求,在当今全球化的氛围中,它无疑应当面向现代性的诉求,面向创新,面向人文价值的追求,面向重构,面向建设,面向新的理性精神。它可以适当地吸取某些后现代性因素,如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的唯中心论、僵死教条等等,但不是后现代式的满足于事态的描述、报告与消解。”(17)
三、文艺学学术史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中国出版的文学史著作超过了1000部。这其中包括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印的《中国文学史旧版书目提要》著录1949年以前各类文学史著作320余种;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版本概览》著录1949-1991年间的同类史著578种;加上近年出版的数字,20世纪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当在1000种以上。⒅
到了新旧世纪之交,学术回顾与反思仿佛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股潮流。各个学科都在回顾来路,反思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仅就“中国20世纪文艺学”而言,这类回顾与反思之作就不下数十种之多。如黄曼君主编的《中国百年文艺理论批评史》、陈传才主编的《文艺学百年》、庄锡华的《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和《文艺理论的世纪风标》、杨春时的《百年文心——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思想史》、余虹的《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刘增杰的《云起云飞》、倪邦文的《自由者寻梦》、解志熙的《美的偏至》、沈卫威的《自由守望》、孙先科的《颂祷与自诉》、关爱和的《古典主义的终结》等。这些著作都从历史视角对文学及其理论的发展与规律进行了侧重点不尽相同的研究。但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对20世纪文艺学进行清理和反思,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一课题出现在世纪之交,是否可以说是文学研究发展到一个特定时期所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从一定意义上说,2001年由杜书瀛和钱竞主编《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这一4卷5本、140万字的学术巨著的编撰和出版,正是这种“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的重要成果。(19)
上一篇:关于情结问题(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