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情景:史铁生存在诗学的逻辑起点(1)
2017-08-04 01:04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极限情景:史铁生存在诗学的逻辑起点(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内容提要】史铁生的诗学,是关于人的意义之在的存在诗学;
【内容提要】史铁生的诗学,是关于人的意义之在的存在诗学;身体和精神所遭遇的“极限情景”是其诗学的逻辑起点。自觉到人的存在的有限性和苦难性,史铁生关切生命过程、迫近心灵自由、深入艺术根基和寻求超越之路的诗学理念,确立了他探询生命意义的方向,也使他具有一种谦卑的伦理心态,客观冷静地观察人的能力和处身位置,而使他对个体心性和人的存在的勘探,抵达了理性不能照亮的“黑夜”。 【摘 要 题】作家作品研究 【正 文】 一 史铁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写作进入现代汉语文学和诗学未曾到达过的领域。那里隔着一条河,河的那边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思想飞地,史铁生从写作之夜出发,摇着轮椅,借助冥思和无与伦比的意志到达那里。史铁生记录这个过程写下的那些小说、随笔,是这个时代汉语思想界足以与帕斯卡尔、克尔凯郭尔、薇依等人媲美的思想录。
一位学者在谈到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时指出,“假如放长时间尺度——例如半个世纪,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来估量中国文化的发展,这部被人忽略的长篇小说,就会以其卓绝独特的品格,立在世纪之交的地平线上,成为一柱标尺:这个有着悠久文明的民族,可能已经开始新的艰苦寻求。”(注:赵毅衡:《神性的证实:面对史铁生》,《开放时代》2001年7月号。) 另一位学者对史铁生曾经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面前终于出现了一位作家,一位真正的创造者,一位颠覆者,他不再从眼前的现实中、从传说中、从过去中寻求某种现成的语言或理想,而是从自己的灵魂中本原地创造出一种语言、一种理想,并用它来衡量或“说”我们这个千古一贯的现实。在他那里,语言是神圣的、纯净的,我们还从未见过像史铁生的那么纯净的语言。只有这种语言,才配成为神圣的语言,才真正有力量完成世界的颠倒、名与实的颠倒、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颠倒;因为,它已不是人间的语言,而是真正的“逻各斯”,是彼岸的语言,是衡量此岸世界的尺度。……它理智清明而洞察秋毫,它表达出最深沉、最激烈的情感而不陷入情感,它总是把情感引向高处、引向未来、引向纯粹精神和理想的可能世界!……使逻各斯的真理自由地展示在他心里,展示在读者面前。(注:邓晓芒:《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第151—152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史铁生从自身的残疾,看到了人的残缺和人的有限性;从人的有限性思入了人的存在;又从对人的存在的追寻,抵达了对神在的仰望。他完成了从审美向伦理、向
哲学,最后向宗教的跳跃。他为人的“不可能”的现实,敞开了一个无限的可能性世界。而这些非凡之“思”则是以“诗”的方式完成的。这为当下以至未来已经或将会被消费欲望引诱或刺激得失魂落魄的汉语文学与诗学,找到一条超越之路。 我以为史铁生的诗学是一种存在诗学。一方面,他确曾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注:参林舟:《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第175页,海天出版社,1998年。);另一方面,我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理解“存在”的:“存在”是“语言活动中发生的意义之在”。对存在的思考即对意义之在的思考。只有把握了意义之在,才有可能理解人的存在,即此在,因为人的存在,本质上即意义之在的历史性发生(注:参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七章,第143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当然,史铁生的存在诗学在思路和言路上可能与哲学不一样,它是倒过来的,他首先面临历史性的此在,并由此在出发去追问和追寻那个意义之在,再反过来让此在的意义得到澄明。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史铁生的存在诗学是以生命体验为逻辑起点的。他是从常人难以遭遇的困境中感受到的体验出发,开始诗学之思,这决定了他诗学的走向、样态、品质、高度和深度。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七十年来域外学者《边城》研究述评
赵树理创作动机与实践的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