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意愿与体育经济政策的形成(1)(2)
2017-08-04 01:13
导读:为此,国家体委于1984年11月和1986年4月先后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通知〉的意见》、《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两个文件。以这两个
为此,国家体委于1984年11月和1986年4月先后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通知〉的意见》、《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两个文件。以这两个文件为核心,确立了以社会化为突破口、以竞赛和训练改革为重点的新的改革思路与“以革命化为灵魂,以社会化和科学化为两翼,实现体育腾飞”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
在社会化发展战略指导下,体育改革的重点放在克服过分集中于国家办体育,特别是集中于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办体育的弊端,以社会化为导向,深化竞争机制改革,重点抓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重新强调了体育工作的社会分工,旨在重新恢复由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国家办、部门办、单位办三结合的体育发展模式。其基本运作方式是:群众体育逐步转向以社会办为主,各行业、各部门承担起主管本行业和本部门体育工作的任务,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积极扶持、协调、指导和依法管理;竞技体育以国家投资、直接管理为主,以社会参与为补充。进一步强化和完善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坚持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改革国家队组队方式,鼓励社会(城市、行业、企业、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建立科学的训练体制,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将国内比赛与国际比赛相衔接,专业比赛与业余比赛相衔接,建立科学的竞赛体系,层层落实奥运战略,并逐步实现赛事社会化、多样化和制度化。
在上述改革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为了改变国家包办一切的旧模式,对我国体育事业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改革,这就是社会化经济政策的初步提出。为了缓解体育经费不足的矛盾,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一方面继续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扶持体育事业单位充分利用业务优势,广开财源,集资创收,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体育事业单位预算包干的财务管理体制。1987年财政部和国家体委协商制定了《国家体委直属事业单位“预算包干”暂行办法》,对纯事业单位实行了“核定基数,比例递增”的管理办法;对自收自支单位实行“经费自给,收大于支,结余部分上缴”的管理办法。
(2)鼓励体育事业单位实行“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管理制度。为了缓解体育资金的矛盾,积极鼓励和扶持体育事业单位充分利用业务优势广开门路,筹集资金,财政部和国家体委协商发布了《国家体委直属事业单位留成试行办法》,在考核事业单位完成计划的前提下,对单位得到的经济收入,实行按经费自给率核定事业发展基金和集体福利基金、奖励基金的办法。
(3)体育场馆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过渡。在优先保证发展体育事业的前提下,鼓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行多种经营,积极创收,逐步实现半企业化、企业化。
在上述经济政策的引导下,体育部门开始涉足市场,有条件的单位通过开展多种经营,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积极创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育事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但这一时期对体育经济功能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体育需求属性阐释
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