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身份的选
2017-08-04 01:05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文化“和”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身份的选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文化身份是一个建构和图绘过程。中国也经历了当代语境
摘要:文化身份是一个建构和图绘过程。中国也经历了当代语境下的文化身份危机历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对现代性的反诘和“文化保守主义”。这些反应是借用西方现代性的解放性话语所作的本土反思,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和缺陷。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身份的出路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即“和”文化。“和”文化可以更好地发展和更新中国文化。选择“和”文化,也是选择和继承中国传统的、古老的思维和本土话语,它有助于完成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定位,从而实现共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宏大目的。 关键词:文化和文化 中国 文化身份 全球化语境
当今的中国处于一种复杂的综合语境中,全球化的经济、文化、
政治因素纠结在一起,对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各种思潮也纷至沓来,后现代理论、后殖民理论、女权主义对中国的知识话语形成了无形的压力。迈进全球化新世纪的门槛,文化身份问题更加地彰显其重要性。文化身份的失语,文化身份的焦虑和错位,再一次摆在人们面前。是否接受西方的现代性话语,还是转向中国本土的古老话语?本文试图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中国文化身份的重新认知和构建。
一、文化身份定义考辨
关于文化身份的定义,目前有两种定义。其中一种认为,文化身份是某种文化或某个民族所特有的、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总和。而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化本身是一些相关特征的构造物,其生成也可能独立于造就该文化的民族。正如瑞恩·塞格斯指出,“某一特定的族群的民族的文化身份只是部分地由哪个民族的身份决定的,因为文化身份是一个较民族身份更为宽泛的概念。”因此,文化身份外延要比民族身份广,也具备建构的可能性。相比之下,第一种观点把文化身份看作静态的;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文化身份是动态变化的。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文化身份是一种历史记忆,它作用于当下,反观于历史。文化身份有自己的一些特性,如文化身份有地缘属性,某个地区总会在历史长河中沉积自己独特的文化,因而也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也具有民族属性,在这层意义上,文化身份可以被认为是民族身份。文化身份还有历史属性,文化身份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文化身份也具有历史属性。文化身份具有集体性,它藉以某一群体得以实现,群体是它的承载。文化身份还具有动态属性,文化身份可能出现断裂,它也可以被重新建构和描绘,因此文化身份具备动态属性,它并非一成不变。塞格斯指出,在我们这个具有全球化特征的时代,对某一特定民族的文化身份给予适当的和客观的关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以上特征,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考查文化身份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全球化再认知
全球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492年哥伦布的环球航行,它宣告人类社会相互隔绝的状态从此结束,揭开了人类社会相互交往的序幕。而随着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交通的发展和相互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才到来。全球化可以做两种划分,即经济学意义上的全球化,以及社会、
人类学、文化意义上的全球化。前者着重考查全球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并逐渐走向一体化。后者的着重点则是社会人文的人世关怀。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日益交往,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并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或趋势。本文所赖以阐述的理论基础也是文化意义上的全球化。
本文所指的全球化,是以中国当代语境为参照系的全球化,所以本文中所指的全球化时间是20世纪的90年代。这种界定有全球背景因素和国内背景因素。发生在90年代的几件大事预示了全球化的力量已经超乎了所有国家的想象。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1991年苏联的解体,1993年欧洲统一市场形成,同时期的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搭建,几乎所有国家都被卷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全球化浪潮。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自此越加地与世界接轨。而以这个时间来界定全球化的国内背景因素的另一原因是,当时国内掀起了一股人文思潮,人们开始反思中国文化的何去何从,本文将在第三部分讨论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