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身份的选(2)
2017-08-04 01:05
导读:全球化、现代性与文化身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学者汤姆林森曾指出,“全球化本质上就是现代性的全球化,而现代性则是身份认同的孕育者。”吉登斯
全球化、现代性与文化身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学者汤姆林森曾指出,“全球化本质上就是现代性的全球化,而现代性则是身份认同的孕育者。”吉登斯曾指出,全球化是“现代性的全球化”,“现代性正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进程”。可以说,全球化是现代性的发展的顶峰。因此,正是因为全球化的到来,才有了文化身份问题。全球化宣扬现代性,在世界范围推行一种通行标准文明,试图实现文化趋同,所以全球化被指责为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权”。全球化推行这种文化,主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这种看法往往把全球化当作是“西方化”/“美国化”或“现代化”的化身,而全球化也就成了推行麦当劳、可口可乐、好莱坞
电影的新文化帝国主义。面临强大的文化冲击,众多国家纷纷起来捍卫本土文化,因而产生了文化身份问题。但也有学者指出,全球化实质上是各国跨越疆界,走向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虽然会导致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摩擦和冲撞,但并不会出现某种单一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相反,各种文化共存的局面并非没有可能。因为虽然某一民族的文化的价值观念历来是有变化的,但其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总是普遍而永恒的。
全球化和现代性的相互作用使得文化身份问题凸现。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中总结道,随着经济和文化的日益全球化,人类将形成以下八种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非洲文明。亨廷顿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敏锐地观察到,人类社会并不会最终出现单一的文化。而与之意见相左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指出,20世纪的最后20年,从拉丁美洲到东欧,从苏联到中东,强权政府相继告终,对立的意识形态已经被瓦解,对抗的历史已经终结,而常留人世间的惟有一个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政治理想一普世的自由民主。福山还指出,所有人类,不管其历史渊源,文化传承,终将走上一条不可逆转的同质化道路。根据福山的理论,文化身份终将难逃厄运,它将随着历史和意识形态的终结而彻底瓦解。可是环顾全球,目前全球局部的战事、冲突此起彼伏,各种民族文化的声音也一浪高过一浪。正如亨廷顿所指出的那样,文化身份是由共同的宗教信仰、历史经验、语言、民族血统、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共同形成,其特性比起政治、经济结构更不容易改变。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涵义,并非如一些人所忧虑的那样:全球化只是强行向世界各国传播西方的生活方式,如自由主义、世俗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资本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全球化也向各国撒播了文化现代的一些制度特征。全球化是文化身份构建的一次机遇,而不是敲响了文化身份终结的钟声。
三、中国文化身份危机的
心路历程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就经历着西方文化的洗礼和冲突。“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文化知识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科学、民主的启蒙运动,现代性的理性工具正慢慢地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现代性的旗帜,宣告了文化现代化的开始。但是反观这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后来学者开始对其激进性进行抨击;同时也对这场运动极端割裂文化传统的做法产生了质疑。高举新文化旗帜的擎旗人大凡是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对西方现代性知识话语顶礼膜拜,对自己的古老文化传统则是无比的自卑。新文化运动者欲从外部来对中国文化剖析,全盘接受现代性。而这场文化运动的激进性,则无情地割断了延绵数千年的文化传统,过度的激进自然成了新文化运动脸上一块丑陋的伤疤。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外至里的运动,它高度弘扬启蒙和理性,使中国文化从此踏上现代化征途。而这场运动的激进性,又残酷地割裂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在当时中国经济尚未走上现代化的时候,中国文化已经开始抛开了自己的历史,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以现代性为主导的西方文明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的国门,中国文化在与异质文化的冲突中第一次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康兆春 刘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