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学术背景之比较(1)(3)
2017-08-04 06:55
导读:教育背景(education background)是指所受教育的基本情况。它涉及这样一些问题:新任校长是从哪所大学毕业的?他(她)毕业于本校还是外校?是名校毕业
教育背景(education background)是指所受教育的基本情况。它涉及这样一些问题:新任校长是从哪所大学毕业的?他(她)毕业于本校还是外校?是名校毕业生还是非名校毕业生?是本国出产的「土鼈」(本国毕业生)还是具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海龟」(
留学生)?校长获得的是甚么性质与层次的学位23?他是学「文科」的,还是学「理科」的?24进一步的问题还在于:就读甚么样的学校有利于成为研究型大学校长?学习甚么性质的学科更可能成为大学校长?高学位有助于成为大学校长吗?单一学科经历还是交叉学科经历更有利于从事校长工作?要成为大学校长是否必须出国留学?总之,甚么「教育背景」的大学校长候选人更有可能成为大学校长?
职业背景(professional background)又称作专业背景,是指人们担任现职(校长)前从事的工作情况。它主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担任校长之前主要从事甚么专业工作?进一步的问题则在于:校长的专业特长是甚么?成为校长需要甚么样的职业经历?职业经历(如从事管理工作或学术工作)多样化必然有利于成为校长吗?大学校长的经历「顺利还是曲折」更有利于办学?在成为大学校长之前通常经历哪些「官僚层级」?在学校内部工作还是在学校外部工作更有利于成为大学校长?
毫无疑问,本研究不可能全面地回答上述所有的具体问题。即便回答了其中的某些问题,其重心也是根据事实分析而有所不同的。
2 研究架构
大学校长的遴选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或政府意志的决策过程。它受制于学校与环境两大方面的互动。具体说来,大学校长的遴选既受制于大学自身的历史传统、大学的类型与目标及校内外直接利益团体,也受制于政府及其管理体制、国内外形势变迁及企业市场与某些非政府组织(ngo)。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大学校长选拔的机制与内外影响因素形成了如下的大学校长选拔构架(图1):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图 1 大学校长选拔构架
图1表明,大学校长选拔的「内部机制」主要集中于大学选拔委员会(或董事会、评议会等)与本校与外校校长候选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受到大学历史、类型、层次与目标和政府及其管理体制等「外部机制」的直接影响,而这种「外部机制」又穿插了校内外各种影响因素,校长候选人的「学术背景」等个人因素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变数」。本研究即依据上述构架收集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历史与个案资料,述评他们在「学术背景」方面的异同及各自的优劣。
共7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虞翻易学旁通说的哲理内涵
思想史、文化史与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