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文心雕龙·明诗》辨疑(1)

2017-08-04 06:52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文心雕龙·明诗》辨疑(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内容摘要:《明诗》是刘彦和《文心雕龙》“论文叙笔”(“文
内容摘要:《明诗》是刘彦和《文心雕龙》“论文叙笔”(“文类论”)的第一篇。从文论角度看,《明诗》中的疑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评价彦和对诗歌的特质及其功能的认识,二是怎样理解“感物吟志”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本文认为,彦和对诗歌的特质及其功能的认识,没有突破先秦两汉“言志—政教”的诗论范式。然而,当他把目光转向诗歌创作领域,探求诗歌创作奥秘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儒家正统观念的束缚,有了自己独特的发明——提出了以“感物吟志”为核心的诗歌创作理论。   关键词:明诗;诗歌的特质;诗歌的功能;感物吟志  《明诗》是刘彦和《文心雕龙》“论文叙笔”(“文类论”)的第一篇。彦和之所以把它放在“文类论”的首位,是因为诗为有韵文之最早,“其有韵者,皆诗之属也”[1](P23)。故黄侃指出:“彦和析论文体,首以明诗,可谓得其统序。”[1](P23)《明诗》遵循“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编撰理路,阐明诗歌的含义,描述上古至刘宋初年诗歌的发展变化,并品评作家作品,最后“撮举同异”,确立诗歌创作的纲领。做到“振叶以寻根”,“敷理以举统”。  从文论角度看,《明诗》中的疑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评价彦和对诗歌的特质及其功能的认识,二是怎样理解“感物吟志”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彦和对诗歌的特质及其功能的认识  有的学者认为,彦和对诗歌的特质及其功能的认识是《明诗》“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考察一个文论家理论贡献的大小,关键是看他是否在其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阐前人所已发”或“扩前人所未发”。和前人相比,彦和对诗歌的特质及其功能的认识是否有进步呢?先看他对诗歌特质的认识:  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彦和“释名以章义”,指出诗歌的特质是“舒文载实”,“持人性情”。“舒文载实”即“发布文辞,用以表达情志”,这是由《尚书·尧典》和《诗大序》引发而来的。《尚书·尧典》有云:“帝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大序》亦云:“诗者,志之所在,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显然,“舒文载实”和“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内涵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言志”,彦和并没有发表什么特出的见解,只是重申了两部经典对诗的主张而已。“持人性情”即持守或把握人的性情,是对《诗纬·含神雾》的“诗者,持也”的“注解”,也不是他的新见。彦和又说:“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是转述孔子对《诗经》的看法。此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不难看出,彦和在诗歌特质的问题上,因袭了先秦两汉以来正统的诗论观,恪守“诗言志”的范式,没有发表独到的新观点。  次看他对诗歌功能的认识。彦和认为,诗歌具有三个功能:一是“神理共契”的契合功能。这里的“神理”与《原道》中的“自然之道”、“神理”、“道心”、“天地之心”、“神明”的含义是相通的,是指宇宙和“文”的本原。“神理共契”,是说诗歌要与神明之理相契合,着眼于诗与天地之道。二是“顺美匡恶”的讽谕功能。“顺美匡恶”,是指用诗歌颂扬美德,纠正恶行。“大禹成功,九序惟歌”是“顺美”,“太康败德,五子咸歌”是“匡恶”。“顺美匡恶”着眼于诗与君王。三是“风流二南”的教化功能。“风流二南”,是讲风教通过《诗经》传播,以感化人心,着眼于诗歌与民众。上述看法,也并非彦和的发明,本于《诗大序》: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吟咏性情,以风其上,……  “动天地,感鬼神”,是指诗歌对天地、鬼神的感动作用;“正得失”、“吟咏性情,以风其上”,是指诗歌对君王的讽谕作用;“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是指诗歌对民众的教化作用。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彦和之论的着眼点、内容与《诗大序》是一脉相承的:“神理共契”与“动天地,感鬼神”相通;“顺美匡恶”是“正得失”、“吟咏性情,以风其上”的约言;“风流二南”是“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概述。可谓“本同而末异”。  可见,彦和对诗歌的特质及其功能的认识,没有突破先秦两汉“言志—政教”的诗论范式,只是“照着说”,没有“接着说”,看不出他有什么新的理论贡献。有些龙学家指出,在这一点上,彦和“表现出较浓厚的儒家正统观点”[2](P40),恪守“诗言志”的“风范”,[3](P82)是很有见地的。那种“最有价值”的说法似乎难以成立。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论荀子的义政思想——以荀子礼、法制度的制度伦理蕴涵为
上一篇:秋瑾留日冬回春又去说质疑(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