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共文化“民族性”意识的觉醒及其理
2017-08-04 06:53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抗战时期中共文化“民族性”意识的觉醒及其理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伟大的抗日战争无论是对于中华民族还是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
伟大的抗日战争无论是对于中华民族还是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意义都是多方
面的。仅从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史尤其是文化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它的一个直接的重要作用,就是激发
了中共党人文化 “民族性”意识的空前觉醒。这一觉醒不仅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
系的最终形成具有关键意义,实际上对于中共后来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也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关于这一问题,以往的
中共党史研究者和思想史研究者似乎都有所忽略,故本文特将其郑重提出,并作出我们初步的考察和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一、抗战以前中共对于文化“民族性”问题的长期轻忽及其原因 所谓文化的民族性,指的是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历史的、地域的、种族的、语言的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别具一格的民族特性,它是各民族文化在面向世界文化潮流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多样文化特点的总称,是与文化的时代性相对而言的另一重要的文化属性。本文所使用的“文化‘民族性’觉醒”,除了包含这一内容之外,还涵括了正确对待本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一般认识与态度,以及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化”思想意识的形成等问题。 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以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解放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为宗旨,因此,早期的中共党人既是国际主义者,也是政治上的民族主义者。但在文化的问题上,他们却并不简单地认同于民族主义的目标。一方面,他们明确认识到了“不去尽帝国主义的一切势力,东方民族之文化的发展永无伸张之日”,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宗法社会及封建制度的思想不破,则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抗拒”。[1]所以在他们的思维逻辑里,文化上的主要任务或基本方面不在于批判资本主义文化,而首先在于彻底地反封建。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把文化批判的锋芒突出地指向封建主义和复古思潮,甚至于不惜呼吁与资产阶级建立“思想界的联合战线”(邓中夏语)的原因。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方面,他们又将主要力量放在了对其消极成分进行批判上,而忽略了对其积极因素予以认识和揭示,从而表现出极其明显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的偏颇倾向。 当时,中共党人比较重视的是文化的时代性、革命性和阶级性问题。对于文化发展的民族性、继承性,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成就,总体说来,是相当轻视和忽略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于还常常以文化的“时代性”来说明、取代,有时乃竟以其去根本抹煞不同文化间的“民族性”区别问题。在这方面,瞿秋白对 “东方文化派”的有关批评,堪称典型例子。在反驳梁漱溟等认为东西文化是“性质之别”而非“程度之异”时,他明确指出: “东西文化的差异,其实不过是时间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因为天然条件所限,生产力发达的速度不同,所以应当经过的各种经济阶段的过程虽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