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马车起源问题研究的述评(1)(2)
2017-08-04 06:56
导读:中西亚地区车子的发展经过了一段由笨重到轻巧的过程。到公元前十五世纪左右,轻、快的带辐车成为车子形态的主流。据S.Piggott的研究认为,双轮带辐马
中西亚地区车子的发展经过了一段由笨重到轻巧的过程。到公元前十五世纪左右,轻、快的带辐车成为车子形态的主流。据S.Piggott的研究认为,双轮带辐马车能够流行的原因是这种马车在某一社会结构中扮演一种独特的角色(成为一种财富、地位的象征)、当时人们对动物的驯化,以及这种以弯曲木头建构、以双马曳引的双轮带辐马车成为战争中最有力的工具。而西亚于公元前两千纪开始逐渐具备这些条件,最后,被周边其它文化(如中国、印度)所接受。 三许多学者曾对中国马车及中西亚马车进行形制上的比对。最近的相关研究似乎都将中国车子的起源地指向西方。
王巍先生将两河流域公元前两千纪前半的双轮车子与商代晚期的车子相比较后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1)均为单辕、双轮、一衡、一舆。(2)舆与衡迭压相交,以革带绑缚连接。(3)衡两侧各有一人字形车轭。(4)辕与轴在车舆下垂直相交,舆位于轴的正中。(5)车轮为辐条式,辐条两端分别插于牙和车毂之中。(6)车轴两端各有一辖,用以固定车毂。(7)使用青铜衡、镳、轭、辖等车马器。(8)均主要用作战车。所以其间必有某种内在联系。 王海城则在对车子各部份的结构进行仔细比对后更认为,东西方马车的輮木技术、车舆结构、御马器、系驾法乃至于造车技术,对马车的维护方法,受上层阶级控制等方面都有强烈的共性或继承关系。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论川藏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历史作用
中国的“原史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