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侯景之乱与北朝政局》(1)

2017-08-04 06:56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侯景之乱与北朝政局》(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前 言   《周书》卷16《赵贵等传》“史臣”曰:“关中全百二
前 言   《周书》卷16《赵贵等传》“史臣”曰:“关中全百二之险,周室定三分之业,……”[1]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66《天下再三分》条中从三分之局对“周室定三分之业”加以发挥:梁中大通六年(534年)魏别东西,天下三分,至陈太建九年(577年)周灭齐,为南北。“周之兴稍后于齐,其篡皆在梁末,亦稍后,灭齐后三四年而亡。齐与周几几乎若同起同灭者,彼时天下实有鼎足之势。邵尧夫云:隋,晋之弟(子?)也[2]。愚谓,陈、齐、周亦亚魏、蜀、吴。《周书·赵贵等传》史臣曰:‘周室定三分之业’,信哉!”[3]
  周灭之前,中国已为南北对峙,而王氏以周之灭与鼎足之势有关,其意不能详知。大概是以杨隋篡周统,得利于北齐已灭,南朝又弱,威胁不大,得以大胆行篡统之事,故如此说。如果这个分析不误,那么,可以认为王氏极有眼力。但是,王氏没有言及“周室定三分之业”的一个重大契机即侯景之乱对西魏北周杨隋的重大意义,使人感到不足。实际上,西魏能够由三国中最为贫弱的国家,一跃而为三国中最具优势的国家,与侯景之乱有极大关系。西魏乘侯景之乱取得大片梁土,使版图几乎扩展一倍,经济实力得以增强,战略地位得以提高,外交环境得以改善,政治制度得以改革。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周绝难灭齐,隋绝难灭陈。
  与王氏不同,陈寅恪先生则从“关中本位政策”解释西魏的崛起和北周并吞高齐的原因[4],这也涉及了“周室定三分之业”的内容,极具启发意义。但这一政策不过是“融合其所割据关陇区域内之鲜卑六镇民族,及其他胡汉土著之人为一不可分离之集团”,从而能够“内安反侧,外御强邻”[5]。因此,这政策只能使西魏北周成为一个富于战斗力和稳定性的国家,从而可以解释为什么东西魏分立后,虽然东魏明显强于西魏,二国连年战争,但东魏并不能灭西魏;不能说仅靠实行此政策就能使西魏北周强于其东南二敌,因为大统十三年以前,西魏毕竟人口少,资源乏,根本不能和它的东南二敌相比。西魏由弱变强实是在宇文泰未死,西魏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未至矛盾不可调和之际,能够乘侯景乱梁之机而取大片梁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实为机会使然。所以,在我看来,对西魏北周终能强于其东南二敌的原因,还可以再作讨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关于侯景之乱,国内外学界作了不少研究。这些研究,仁智互见,但都不同程度地帮助我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不过,总的说来,学界对这一历史事件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因而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些有待深入的层面上,许多历史因果还未能说得很清楚,难以让人信服。这是不足。这不足有三个方面:
  (一)学界往往注意侯景乱梁,而对侯景乱东魏较少留意。这影响着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因为从公元534年(东魏天平元年、梁中大通六年)开始到577年(北齐武平元年、北周建德六年、陈太建九年)结束的三国鼎峙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534年到547年(东魏武定五年、西魏大统十三年、梁太清元年)。这是北方二国即西魏东魏战争,南朝萧梁多静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二国战争,实际上是北魏末年大乱引起的战争的延伸和继续。第二阶段,从547年到557年(北齐天保八年、北周闵帝元年、明帝元年、陈永定元年)。这是因侯景乱东魏后三国自身及其相互关系剧烈变化的时期。这种变化使东魏高氏代元氏而建北齐,使萧梁灭亡而陈朝继起,而最具意义的,则是使西魏由最为贫弱的国家一跃而为最具优势的国家,宇文氏也终能废元氏而建北周,北周承继西魏的优势继续发展。第三阶段,从557年到577年。这是三国——陈、齐、周——关系相对和缓的阶段。和缓的标志是:首先,三国之间虽有战争,但几乎都是在既定疆界内发生和结束的,没有造成三国疆域的大变动,而且战争也不频繁了。其次,三国之间频繁地通使。但是,在此阶段,三国都仍在各自寻找机会,所以,和缓的表面之下有着更微妙的争斗的暗流。终于陈得周怂恿、默许而取淮南(即江淮之地),继之,周灭北齐并逐陈人出淮南,历史又回复到南北对峙状态。但这与534年以前的南北对峙根本不同了。因为534年以前的南北对峙,是有均势存在的,而在577年以后的南北对峙,已经全无均势可言,北绝对地强于南。如果说陈、齐、周鼎峙时,南朝还有改变其恶劣处境的某种可能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在577年后,这种可能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北并南的趋势已经完全不可逆转了。所以,从宏观上注意侯景乱东魏,有着很大意义,这不仅因为侯景乱东魏与侯景乱梁有一定因果关系,而且因为侯景乱东魏是对534年后形成的三国鼎峙格局的第一次带有根本性的破坏和冲击,是促使三国关系发生新的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开端。
上一篇:战后日本缘何美化侵略历史(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