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侯景之乱与北朝政局》(1)(2)

2017-08-04 06:56
导读:(二)学界对侯景乱梁,往往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去寻找原因,较少关注侯景乱梁与北方政局的关系。实际上,北方政局的发展与侯景乱梁有着极大的

  (二)学界对侯景乱梁,往往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去寻找原因,较少关注侯景乱梁与北方政局的关系。实际上,北方政局的发展与侯景乱梁有着极大的关系。侯景由东魏败逃入梁后,三国疆域几乎又恢复到534年后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梁与东魏恢复和好关系,也好像恢复了536年(东魏天平三年、西魏大统二年、梁大同二年)后二国的和好局面。梁与东魏再次通和,反映了梁愿意坐观北方二国(东魏和西魏)之争,就如同536年后梁所做的那样。可是,这只是梁的愿望而已,事实上已经不能做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以前处于静态的许多因素已经被侯景在北方的乱事搅动起来,不可能再处于静态了。要使这些因素再度处于静态,需要许多的调整,而所有的调整都需要时间。于是我们看到,虽然在548年(东魏武定六年、西魏大统十四年、梁太清二年)二月梁已与东魏通和,可是东魏并不愿受通和限制,在侯景乱梁前就作好了侵梁夺地的准备。这就预示着一系列的连锁事件将发生了。
  (三)关于西魏能够乘侯景之乱侵梁夺地,并因而崛起,学界也多注意梁宗室的内争,而对(1)北方二国——西魏、东魏北齐——所影响的梁边地豪帅与梁中央的关系,(2)东魏北齐所受内忧外患的牵制,以及(3)侯景在江北之地建立的强有力的防线对东魏北齐的抵御,这三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较少注目。实际上,仅是梁宗室内争,西魏未必能比东魏北齐多得多地侵得梁土,而内争的宗王所属的豪帅不支持这种内争,才是问题的关键。具体地说,西魏取得大片梁土,更多地得利于侯景乱梁后梁边地豪帅与梁中央的关系变得更松散、甚至更矛盾了。西魏就在这种情势下插手,故易于取利。再加东魏北齐受内忧外患的牵制,不能全力侵夺梁土,而侯景破台城后又在江北之地建立起强有力的防线,对东魏北齐进行抵御,这样更方便了西魏的侵梁夺地。 中国大学排名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我采取南北合观的方法。所以,我所说的侯景之乱,不仅指侯景乱梁,而且也指侯景乱东魏;我所说的侯景之乱的影响,不仅指对梁朝的影响,而且指侯景乱东魏、乱梁对南北三国——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陈朝——以及塞北、西北诸势力发展的影响[6]。因为,我认为,侯景乱东魏、乱梁,都是三国局势影响的结果,而西魏能够乘时崛起,正是适时适当地利用了侯景之乱造成的三国局势的变动所致。因此,我始终从三国鼎峙格局,以及由此所影响的西北、塞北等民族政权与三国的关系这一背景,来把握侯景之乱及其影响。我研究的重点则放在侯景之乱与北朝政局的发展上,力图在更深的层面说明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何以由三分而为南北,由南北而为一统,并且是由西魏——北周——杨隋来完成中国一统事业的内在逻辑。
  正因为本书的重点是侯景之乱与北朝政局的发展,所以,我对侯景乱东魏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以较多的篇幅进行论述,最后论及隋唐的统一。其中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研究,因为这二者都是究及由分袭的南北朝历史过渡到统一的隋唐历史不可缺少的。第四章在全书中起着支撑作用。它合理地说明了西魏崛起的原因,展示了一些史事的内在关联,似乎比只从“天下再三分”、“关中本位政策”看问题,要具体一些。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第四章涉及的实际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这领域是由我的导师田余庆先生的重要论文《南北对峙时期的彭城丛亭里刘氏》[7] (与滕昭宗合作)开拓的。只是,我还做得很不够,很多问题,还有望将来能与同好共同研究。
  第五章直接地探讨了经侯景之乱影响的南北朝历史与隋唐统一历史的内在关联。 我补充修正了前人关于西魏北周经济和外交问题的一些研究,尝试性地对侯景之乱促使西魏北周战略地位提高、助成西魏政治制度改革的完成和客观上促进南北社会心理的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上一篇:战后日本缘何美化侵略历史(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