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代易代小说之流变(1)(2)
2017-08-07 02:43
导读:因此,元末明初的三部易代小说,整体展现了三个历史时期的易代画卷,在兴废的递嬗中,又尤其突出大一统王朝的覆亡,突出乱世群雄逐鹿中原的混战,
因此,元末明初的三部易代小说,整体展现了三个历史时期的易代画卷,在兴废的递嬗中,又尤其突出大一统王朝的覆亡,突出乱世群雄逐鹿中原的混战,体现了一种浓重的历史兴亡感。
二、明中后期(嘉靖——万历朝)
此时期社会总体上较为稳定,虽然社会
政治出现了许多危机,如民族矛盾的激化:蒙古族的入侵、西南少数民族叛乱、满族势力的潜长等。这些民族矛盾对明代社会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是对明王朝来说,还不足以撼动其政权和损伤其汉民族的尊严。又如政治危机加深:刘瑾乱政、武宗昏聩、宁王叛乱、世宗不理朝政、严嵩专权、万历怠政、朝野党争日渐激烈等。这些问题确实也危机了中央政权。但对于高度中央集权,稳定了二百年之久的明王朝来说,还不足以使其顷刻崩溃而覆亡。虽然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亡国的危险,但普通民众仍然沉静在大明盛世的太平气象之中。
在这种“繁华与危机的双重刺激”下出现的易代小说,凸显的是开国帝王的赫赫功勋,而不重视旧王朝的覆亡。此时期的第一部作品是《皇明开运英武传》。《皇明开运英武传》乃郭勋编撰(或授意其门人编撰),其写作目的并非出于文学创作,而纯粹出于政治目的。郑晓《今言》、陈建《皇明从信录》、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都载有此事,兹不赘述。郭勋的目的在于称颂其祖郭英之功,使其得以配享太庙。因此,此书的读者或者听众是当今皇上。出于此目的,郭勋在此书中大肆称道朱元璋君臣之功勋。但从易代小说的流变而言,《皇明开运英武传》成为一个信号或标志,即易代小说对于易代的书写,已经从重旧王朝之覆亡转移到新王朝的定鼎,即从重“废”转移到重“兴”。继它之后的易代小说几乎都以开国建朝为主题。如《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重点演义李世民君臣开大唐基业事,其内容与《隋唐两朝志传》大体相同,但编撰心态则异。《隋唐两朝志传》自隋炀帝荒淫误国始,写隋末天下大乱,窦建德、杨玄感等人相继起兵。而《唐书志传》则自李世民太原起兵始,且卷首曰:“钟谷子《述古风》一篇,单揭唐创立之有由”,接着录下了此篇总结隋覆亡的长诗。此诗《隋唐两朝志传》也有,但并未有“单揭唐创立之有由”一句。一亡国开篇,一开国开篇、且强调“揭唐创立之有由”,二书的编撰目的大体已定。而《大唐秦王词话》更是歌颂大唐天子的赫赫功勋,因而称“秦王演义传”。《南宋志传》叙述自五代后唐石敬塘出身始,几乎就是接《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的后唐覆亡而来。虽大体演述五代到宋初的历史,可叫五代史志传或五代演义,但约一半以上写赵匡胤的故事,一直写到他建立大宋,平定江南止。因此,《南宋志传》主要叙述的是大宋开国的历史。《两汉开国中兴志传》演西汉之开国及其东汉之中兴,《西汉通俗演义》主要“发明楚汉相争事”,《东汉通俗演义》则主要敷演刘秀二十八宿中兴东汉的故事。因此,嘉靖至万历年间,易代小说的总体倾向,就是注重新兴王朝之开国,而不在意旧王朝之覆亡。这种倾向,自然消解了浓烈的兴亡之感,更少亡国之音。
中国大学排名 当然,此时期的易代小说倾向虽相似,前后期的创作心态则不同。具体而言,嘉靖时期至万历前期(万历二十年),小说家基本上是在太平盛世的光景下,发自内心地讴歌开国君臣(尤其是明王朝的定鼎者)的英雄业绩;万历后期,小说家则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患,借历史上的开国中兴帝王以警醒当朝。表达王朝中兴之梦。
三、明清鼎革之际(明崇祯至清顺治朝)
“世道之变,文亦因之。”天启以前,国家内乱不止,但彼时国家还未到覆亡的时刻,亡国的危机主要被部分有识之士所察觉,尚未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此时期的易代小说主要借历代开国中兴故事来表达中兴之梦,以此激励或劝诫当局。但至天启、崇祯朝,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国势日非,明王朝大有天崩地解之势。此时期的散文
诗歌,多以救亡怀故为主题,即郭预衡先生所称的“易代之文”、“易代学人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