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外围论(二)(1)(2)
2017-08-08 05:18
导读:无疑,作家主观上想把梦卿写成一个体现道学理想之"神";然而,站在我们面前的却一个多虑多病、陷于困境的可怜女人。道学常常是她希图表现自己、创
无疑,作家主观上想把梦卿写成一个体现道学理想之"神";然而,站在我们面前的却一个多虑多病、陷于困境的可怜女人。道学常常是她希图表现自己、创造生活的一种方法。她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天赋,想使自己成为实现自我的人--人中佼佼者。不幸的是,她把这种要求纳入道学这一文化心理定势中。她愈是严肃认真地力求肯定自我,实现自我,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有意义的人,反而愈不成其为"人"。她所嫁非人已为自己的命运辅设了一条险径。她既以道学作为其一生的精神指南,那么,就没有别的路可走。是传统妇德杀死了燕梦卿! (2)变调:怀疑男尊女卑 作者对燕梦卿的死无比惋惜。燕梦卿活在小说中仅有三十六回,她的悲剧与中国大部分小说中的爱情悲剧不同,不是那种外在的社会力量对真纯爱情的破坏,诸如父母、门第、地位等等原因所造成的悲剧,而是在有情人已成眷属的基础上展开的,这就使人们不得不对神圣美好的爱情产生疑虑和失望。耿郎与燕梦卿两人年貌相配,门第相当,耿朗曾为梦卿相思成病,婚前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因此,梦卿悲剧超出于当时一般小说的高度。
梦卿的悲剧是一贯的,其父燕玉是一个进士出身的正直廉洁的官员,梦卿自幼聪明异常,按照当时"淑女"的标准,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少女,德才工貌,样样努力,样样出色。她"幽闭贞静,柔顺安详","比玉香犹胜,如花语更真",并且多才多艺,"颖异不亚班昭,聪明恰似蔡琰、深明闺阁理,洞识古今情。"在当时社会,这是人们所普遍认可的最优秀的女性形象,它是时代对女性的审美理想的显现。少女时代的燕梦卿能够感受这种光荣所给予她的满足和欣喜,她个性与理想的矛盾已露出端倪。
梦卿生活在道学的思想氛围里,她的悲剧就不在于反抗这种思想而碰壁,而是在于一种奴化的强制,她强迫自己去做伦理思想规范下的"理想"女性。但是,她的个性、天赋却与这种思想格格不入。从精神气质上说,她所负有的突出的才华使她不愿碌碌无为。小说第五回梦卿曾赋白梅一绝句云:"闻说江南并雪开,萧闺何幸一枝来,却怜柔素与奴似,些子春光占帝台。"作者评曰:"看这诗,分明是梦卿自比,言自己虽一介弱女,欲与燕京人物分一席也。"这便是梦卿性格上的好强的根本原因。然而,道学思想又不能容忍有个性的女人,它与道学"淑女"的标准在根本上背道而驰。梦卿所受的教养使她把道学思想奉为金科玉律,这些教条深深地印入她的脑子,形成了她的思维方式,控制着她的言行举止。对她来说,挣脱教条束缚的念头是大逆不道。梦卿尽量地要求自己在当时道德伦理的规范下,做出一些常人难及的举止,在行动上把道学对女人的要求推向极端。梦卿牺牲自己代父赎罪,恪守道学教条而不惜以千金小组的身份下嫁为妾,为耿朗割发断指等等行为,有她天性上的善良的成分,但潜意识里又有惊世骇俗之功名的渴念。这种强化了的自我牺牲精神,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梦卿有超乎常人的克制力,表现在她惊人的忍让、温顺、淡泊和随和上。梦卿作得好诗词,写得好书法,并且极有绘画的才分,但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无时不在窒息着她的艺术气息,所以,她深知不能奢望在这些方面留下一些后人传扬的东西,虽偶尔技痒难熬,但心理上又不得不摈斥它们。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不是卫夫人,不是李清照,而是孝女和节妇。她远比正妻林云屏能干得多,既能从大的方面合理调度家庭收支,又善于小心收拾,对僮仆知人善任,连她婆母康夫人都为她赞叹:"赏罚奴婢,从不自作威福;教导丫环,从不轻施责詈;俭所当俭,全无小户规模;丰所当丰,总是大家气度。"作为一个侧室,她恪守自己的身分,从不准备凌驾于妻之上。她的隐忍、自我克制本身就是道学女性理想的"感性显现",具有模范的意义。一个女人蒙昧地活着乃是不以德之为德也;而有才却守愚,这需要巨大的意志力量和献身献身。这,才是道学伦理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