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增长理论研究(1)
2017-08-11 01:10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零增长理论研究(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1 零增长理论的概念及其应用条件 零增长理论(Zero-growth theory
1 零增长理论的概念及其应用条件 零增长理论(Zero-growth theory),又称稳定状态理论(Steady state theory),它原是由英美等国图书馆界提出来的,后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控制图书馆藏书数量增长的理论。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图书馆界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对这一理论最权威的解释,就是出自于1975年由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所公布的阿金森报告(The Atkinson report)。根据阿金森报告的解释,零增长理论就是要求建立有限规模的图书馆,在图书馆达到一个可靠的目标(馆藏量、功能等指标)之后,剔除馆藏文献的速度应当等同于购进文献的速度,即图书馆新购进的文献资料只是对准备剔除的文献资料的相应补偿,馆藏的实际增长速度为零,从而使图书馆收藏的文献总量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实行这种理论的图书馆,被称为“限制增长的自我更新的图书馆”。
零增长理论并非毫无区别地适用于所有图书馆,实施这一理论的图书馆须满足下列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要求藏书达到最佳的规模或成熟的藏书,即要求藏书达到一定的水平,达到一个可靠的目标之后才能实行。一般说来,在经费、人员、馆舍、任务等各种条件制约下,能达到最好效果和发挥最大效用的规模即是最佳规模。这个规模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彼此无异的,而是随着不同的馆、不同的任务、对象和各种条件自然形成的。一个图书馆如能满足读者80~90%的文献信息需求,它的藏书就可算是成熟的藏书,或者说达到了最佳规模。第二,要求经常地、不断地剔除旧书。在藏书达到最佳规模之后,随着一定数量的新文献信息不断地被纳入馆藏之中,总会有数量相当的无用或罕用的陈旧藏书应被及时得以剔除。第三,广泛实行合作藏书,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要广泛实行合作发展馆藏,分担采集,建立中心图书馆、贮存图书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使本馆所不能满足的10~20%的读者文献信息需求能方便地在别处得到满足,并使本馆所剔除的文献信息在需要时能方便地得以借阅和复制。这些既是零增长理论所必须的社会环境和
社会保障机制,也正是控制藏书数量增长的必要前提条件。 2 零增长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定数量的馆藏文献,既是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交流的基础条件,也是衡量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因为如此,图书馆馆藏的不断增长,历来被看作是自然而然的客观规律,甚至被认为是图书馆的神圣权利。然而自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知识的加速发展和文献信息类型及数量的急剧增长,使图书馆所积累的藏书数量也急剧上升,大约每15年左右就增长1倍。图书馆藏书数量的这种快速发展态势,的确给图书馆带来了各方面的困难,而这一切恰好又构成了零增长理论产生的诱因。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建国以来,我国文献情报部门的文献信息收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据统计,1949年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藏书仅2600万册,到1997年底达3.75亿册,增长13.4倍;1949年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藏书仅794万册,1987年底达3.45亿册,增长42.8倍;1949年
中国科学院系统图书情报部门藏书仅63万册,1988年底馆藏文献总量达3067.76万册(件),增长48倍多;另据国家科委情报司1988年底统计,我国396个独立的情报文献机构,馆藏文献为图书1183万册、专著138万册、
期刊110万册、科技报告330万篇、专利文献6788万件、标准文献58.8万件、产品样本500万件、实物样品200万件、缩微胶卷152万盒、缩微平片335万张、
电影片6934部、录象片36967盒、机读磁带852盒(盘)、数据库411个。此外,其他各类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在此期间也有大幅度的增长。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大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数量也得以快速增长。例如,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从建国初的140万册增至1998年底的2160万册(件),增长14.4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原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从建国初的33万册增至1988年底的560万册,增长16倍;上海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从建国初的80万册增至1987年底的990万册,增长11.4倍。建国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全国各类型图书馆纷纷新建或扩建馆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种“书满为患”的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