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陈旉农书》与“三才”理论——《陈旉农书》(4)

2013-08-03 01:18
导读:传统农学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有些研究中国传统农学的论著有意或无意地把“人”学排除在外,是不够妥当的;中国传统农学绝非“见物不见人”。 虽
传统农学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有些研究中国传统农学的论著有意或无意地把“人”学排除在外,是不够妥当的;中国传统农学绝非“见物不见人”。

虽然《齐民要术》及以前的农书已经包含了生产经营的内容,但《齐民要术》的有关记述是分散的,将有关经营管理的内容集中起来,以若干专篇予以系统的论述,在中国传统农书中,《陈旉农书》是第一次这样做。《陈旉农书》有关经营管理的专题,在卷上“十二宜”中占了6篇,可见其份量之重。这些讲述经营管理的专题是和讲述农业技术的专题穿插在一起的,反映了作者“不能把技术和管理分开”的思想。“十二宜”中以“财力之宜篇”开篇,以“念虑之宜篇”结尾,这两篇都是讲经营管理的,尤其是“念虑之宜篇”,称得上是全卷的总纲,陈旉拿它来做“十二宜”的“压轴”。我们着重对这两篇作些分析。

“念虑之宜篇”强调农业生产的计划性。这是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所规定的。因为精耕细作不但是增加劳动力投入,而且是在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去争取高产,农业生产与“天地”打交道,牵涉到方方面面,因此,需要用心思,有计划地进行。春秋时代的郑子产就已经说过:“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25] 农功要有缜密的思考和计划,其中包含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太平经》也指出:“比若耕田,得谷独成实多善者,是用心密,用力多也。”[26] 《四民月令》被称为“地主的经营手册”,其中已包含了对农业生产的整体计划和安排。《齐民要术》没有专门谈生产计划的篇章,但书中处处体现了精细计算、统筹安排的精神。例如,把种植商品菜的农田选择在靠近的“负郭良田”,菜田的布局要考虑灌溉、管理和的方便[27] ;各种粮食作物安排在什么地方,也有一个全局的考虑[28] 。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陈旉继承了上述思想和理论,他说: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农事尤宜念虑者也。孟子曰: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常人之情,多于闲裕之时,因循废事,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念念在是,不以须臾忘废,料理辑治,则日成一日,岁成一岁,何为不充足备具也?……

这里讲的有两个要点:一是引证“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古训,指出农业生产要预先作计划。而且,这计划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之上的。陈旉在《财力之宜篇》中说:“深思熟计,既善其始,又善其中,终必有成遂之常矣,岂图苟徼一时之幸哉!”所谓“必”和“常”,就是陈旉对客观规律必然性和重复性的表述。二是从事农业生产要专心致志,“念念在是,不以须臾忘废”。宋代江南农业的发展使它具有比前代更为丰富的内容,并产生了比前代更为复杂的关系,例如,既要根据天时地利,合理安排各类土地的生产项目,又要合理安排同一地块的间作复种,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念虑之宜”就不足为奇了。所以,《陈旉农书》对农业生产计划性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江南地区精耕细作农业获得长足发展的一种反映。

“念虑”和计划要贯彻到农业生产的一切环节,首先是合理确定经营规模。“财力之宜篇”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它提出的原则是“量力而为,财力相称”。陈旉说:

凡从事于务者,皆当量力而为之,不可苟且,贪多务得,以致终无成遂也。传曰:少则得,多则惑。况稼穑在艰难之尤者,讵可不先度其财足以赡,力足以给,优游不迫,可以取必效,然后为之?傥或财不赡、力不给,而务多贪得,未免苟简灭裂之患,十不得一二,幸其成功,已不可必矣。虽多其田亩,是多其患害,未见其利益也。若深思熟计,既善其始,又善其中,终必有成遂之常矣,岂徒徼一时之幸哉。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谚有之曰: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岂不信哉!……农之治田,不在连阡跨陌之多,唯其财力相称,则丰穰可期也审矣。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以精耕细作求高产主张,突出表现就是战国初年李悝的“尽地力之教”,从那时起,它成为中国传统农学最重要的思想之一。《齐民要术·种谷第三》在引述了《氾胜之书》以后说:“谚曰:顷不比亩善。谓多恶不如少善也。”《齐民要术》卷首《杂说》:“凡人家营田,须量已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陈旉农书》的“量力而为,财力相称”论与上述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里,可注意的有两点:一,《齐民要术》提法比较笼统;卷首《杂说》也只是提到“量力”。《陈旉农书》则进一步提出,既要“力足以给”,即家庭劳动力或雇佣劳动力能够耕作过来;又要“财足以赡”,即具有进行必要的农业投入的财力(如果是地主,则还必须具备足以支付雇工工钱或提供承租人必要生产资料的财力)。可见,《陈旉农书》对于确定农场耕作规模的条件的考虑更加周全了。二,《齐民要术》对“多恶不如少善”只是简单的引用农谚(“顷不比亩善”),基本上没有展开论证,《陈旉农书》则以专篇进行认真的论证。而且这种论证并非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如引证反映农民经验的谚语:“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而是提高到规律性的认识,指出只有财力相称,才能“取必效”,“必有成遂之常”。其实这也是农业生产计划性的一种体现。

“念虑”与计划精神也贯彻在经营管理的其他环节。例如,“居处之宜篇”讲不同住所与农田的安排,“节用之宜篇”讲通过节约加强储备,以防遇到灾害和突然事故时陷于“仓卒窘迫”的境地,“器用之宜篇”讲事先准备好需要使用的各种工具和设施。即使属于农业生产的具体安排也不例外。如“地势之宜篇”讲的土地利用规划,“耕耨之宜篇”讲的各种土地秋收后的不同耕作措施,“六种之宜篇”讲各种作物种植顺序的合理安排,“粪田之宜篇”讲用地养地结合和对农业生产生活中各种废弃物质的利用,“薅耘之宜篇”讲如何巧妙安排各块田坵的排水和耘田的次序等,无不体现了在专心致志、深思熟虑基础上对农业生产各种因素统筹安排的精神。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陈旉农书》在一定意义上是江南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经验的结晶,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江南农法的一些特点。在很长时期内,江南农法是南方农法的先进典型和代表。江南农法是在唐宋以后进入成熟的阶段,即形成了其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以江南农法为代表的南方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与早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已形成的北方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相比,农学指导思想和基本的技术原理原则是相通的,又有各自的特点。过去研究者着眼于两地自然条件和种植结构的差异,突显了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耕作技术的不同,分别称之为北方旱地以“耕—耙—耢”(或“耕—耙—耢—压—锄”)为特征的精耕细作体系和南方水田以“耕—耙—耖”(或“耕—耙—耖—耘—耥”)为特征的精耕细作体系。这的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北两地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特点。但这并没有包括南北两地农业技术体系的全部特点,也没有包括全部的主要特点。在水田耕作栽培技术方面,育秧移栽和高度重视施肥是与水田耕作同样重要的技术环节。《陈旉农书》着重阐述了这方面的问题。此外,南方农法主要特点之一是具有比北方地区更高的土地利用率:一方面在同一耕地上通过间作和复种安排更多的作物,在作物可以生长的季节中尽量不让耕地闲置;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向山林水面扩展耕地,创造出各种具有南方特色的土地利用方式。这一特点,在《陈旉农书》中已有明显的表现。而且,正如《陈旉农书》有关记述所表明的,这种方式把“地利”与“天时”、“物宜”结合在一起,对自然界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南方农业的许多技术,如育秧移栽、积肥养地,水旱轮作
上一篇:历史气候与两汉农业的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