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旉农书》与“三才”理论——《陈旉农书》(5)
2013-08-03 01:18
导读:和水田的各种耕作技术,培育适合复种和各类土地的品种等,都是与这一特点相联系的。与之相联系的还有南方另一重要特点——对农副产品多层次利用和
和水田的各种耕作技术,培育适合复种和各类土地的品种等,都是与这一特点相联系的。与之相联系的还有南方另一重要特点——对农副产品多层次利用和循环利用,这一点,在《陈旉农书》中已有反映,虽然还不大充分。对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彼此的结合,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对农业生态系统内各种资源综合的、立体的、多层次的利用的生态农业的雏形,这主要也是在南方地区出现的。的进步,说到底是资源利用广度、深度和合理程度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对
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和理论的发展,既体现了地区的特点,也反映了传统农法时代性的进步。这一特点和进步,在《陈旉农书》中已经开始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注释
[1] “农法”是借用日本学者使用的概念,相当于中者说的“农业技术体系”或广义的“耕作制度”;它比较简明,也有更大的涵容性。
[2] 比较重要的成果有万国鼎的《陈旉农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65年版)和《中国农学史》下册(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十二章;日本学者大泽正昭也撰写了《陈旉农书的研究》(日本农山渔村出版,1993年)。
[3]参阅《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第一篇第七章。
[4] 参阅《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第二篇第十章第三节。
[5] 《齐民要术》引述《淮南子·主术训》说:“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这里的所谓“势”,就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于“势”,人们不能“逆”,只能“因”。“迎风散水,逆坡走丸,其势难”,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淮南子》的思想属于的体系。从这点看,贾思勰和陈旉一样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6] “三才”理论不但是陈旉农学的中心思想,而且是他农书的根本依据。陈旉说他的《农书》有助于“圣君贤相”完成“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根本任务(《序》),说明他是以“三才”理论的大框架为历代重农政策及其农书的使命定位的。
[7] 参阅《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第一篇第四章和第二篇第十一章的有关部分。
[8] 例如后汉皇帝的诏书中屡有“务顺时气”、“勉顺时气”、“宜顺时气”等语,见《后汉书》明帝、章帝等“本纪”。
[9] 张丕远、王铮、刘啸雷:中国近2000年气候演变的阶段性,中国科学,1994,B24(9);张丕远,中国气候的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关于唐宋气候,竺可桢认为唐代是温暖期,晩唐后进入寒冷期。有些学者认为中唐已出现寒冷气候。张丕远等人经过研究,维持竺氏唐代为温暖期的结论,但不完全同意竺氏晩唐后进入寒冷期的观点。
[10] 南宋晚年黄震在江西抚州劝民种麦时说:“每年春夏之间,旧谷既尽,新谷未种,天特生麦以济缺乏,使尔人民吃此麦饭,种此禾稻,循环接续,常得饱足。”(《黄氏日钞》卷78《咸淳七年中秋劝种麦文》)可作陈旉所说“相继以生成”的注脚。
[11] 万国鼎在《陈旉农书校注》中说:“‘相资’,有互相资助的意思。‘相资以利用’可能是指前作和后作配合,交互利用的意思。”这一解释大体是正确的,但还可以作一些补充,“相资以利用”还包括间作的经验在内。
[12] 参阅《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第一篇第五章。
[13] 参阅《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第二篇第五章第二节中的“《齐民要术》中的土宜论和土地利用原则”。
[14] 缪启愉:《大湖地区的塘埔圩田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农史,1982年第1期;参阅卢勋、李根蟠:《与物质文化史考略》第174—179页,民族出版社,1991年。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5] 参阅李惠林:中国农业浮田的起源和历史,农史研究第8辑,农业出版社,1985年;卢勋、李根蟠:《民族与物质文化史考略》第179—183页。
[16] 黄土高原后来也有梯田,但这种梯田往往是“天水田”,与南方陂塘与山田相结合的梯田是不同的。
[17] 《后汉书》卷53《周燮传》:“有先人草庐结于冈畔,下有陂田,常肆勤以自给。”吴存浩《中国农业史》认为这条反映的是陂塘灌溉的山田,即梯田的雏形。这是一种新的观点,但理由似乎不够充分。因为“冈畔”犹言“山麓”,“下有陂田”,这种陂田应该在山脚下,何以断定它是山田?按,周燮是汝南人。
[18] 原文是:“越王陂塘栖会稽,范蠡等曰:臣窃见会稽之山上,有鱼池上下二处,水中有三江四渎之流,九涘六谷之广,上池宜君王,下池宜民臣。畜鱼三年,其利可数千万,越国当富强。”
[19] 我国考古出土的西南地区东汉水田陂塘模型,往往是陂塘养鱼、种植水生植物,与灌溉稻田相結合,反映了大田与水体綜合利用的经验。江南地区以“饭稻羹鱼”著称,有利用陂塘灌溉和养鱼的传统。《陈旉农书》有陂塘灌溉稻田的规划,却没有陂塘养鱼的记载。这有两种可能,一是陈旉生活的地区没有利用陂塘养鱼,一是虽有陂塘养鱼的事实而陈旉没有加以记载。如果是后者(可能性较大),则为《陈旉农书》不足之处。不过,《陈旉农书》规划在陂塘的堤岸种桑系牛,也是一种立体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后世的桑基鱼塘生产方式依稀有某种相通之处。
[20] 万国鼎:《陈旉农书评介》,载《陈旉农书校注》。
[21] 《国语·周语上》载虢文公云:夫民之大事在农。……古者太史顺时郏ㄎぷⅲ视也)土,阳瘅(厚也)愤(积也)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农祥,房星也。晨正谓立春之日,晨中于午也。农事之候,故曰农祥也),日月厎于天庙(厎,至也;天庙,营室也。孟春之月,日月皆在营室),土乃脉发(脉,理也。《农书》曰:“春土冒橛,陈根可拔,耕者急发。”),先时九日,太史吿稷曰:“自今至于初吉(按,初吉指每月上旬的吉日,这里指立春而言 ),阳气俱烝(升也),土膏其动(膏,土润也;其动,润泽欲行),弗震弗渝(变也),脉乃满眚(灾也),谷乃不殖。”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2] 参阅《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第一篇第五章第三节中的“土脉论”部分。
[23] 万国鼎:《陈旉农书校注》第12—13页。
[24] 从《史记·平准书》和《汉书·食货志》开始,中国历代正史中多有“食货志”,是记述经济发展历史的专志,形成首尾相续的系列。中国古代政书《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及其后续著作共10本)中也有“食货门”,形成另一首尾相续的
经济史记述系列。
[25] 《左传》襄公25年。
[26] 《太平经合校》第415页,中华书局,1960年。
[27] 《齐民要术·种葵第十七》
[28] 如旱稻就其自身而言,种在高田下田都可以,但夏天积水的“下田”,却不能种禾、豆、麦,如果旱稻种在高田,就会挤占了禾、豆、麦的位置,下田就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因而从全局考虑,把旱稻安排在下田。参阅《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第二篇第五章第一节的有关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