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近代中国粮食生产与气候波动——兼评学术界关(3)

2013-08-13 01:11
导读:志》的一篇文章称,“民国四年(按:此处年代当为民国五年之误,下文民国三年亦应为民国四年),广州附近水田,特别丰收,农民皆额手称庆”,而其
志》的一篇文章称,“民国四年(按:此处年代当为民国五年之误,下文民国三年亦应为民国四年),广州附近水田,特别丰收,农民皆额手称庆”,而其原因就在于民国三年广东遭数百年未有之水灾,“且水浸数月,各种物质沉淀极富,土壤养分大增”,故“四年之丰收,实三年之凶年有以造成之也”(注:韩旅尘:《农民须知自然界关系论》,载《东方杂志》第15卷第7期,1918年7月15日。)。

  另一方面,在同样的天气过程的控制之下,不同的地区也会因为地形地势的不同而出现得失各异,苦乐不均的沧桑之别。1933年黄河发生本世纪以来第一次特大水灾,但华北、西北许多未受灾地区却“因雨水浸润之故,田禾畅发,实已造成数年来未有之丰收景象”(注:朱其华:《中国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版,第165页。)。其中天津南乡“米产较往年多收二成,平均每亩可收两石,打破历年纪录”,山西“除水灾区外,高原均有十足收成”,安徽北部的阜阳“高粱丰稔,为十余年来所仅有”,他如绥远、陕西、甘肃等省也有许多地区“依然丰收”(注: 钱俊瑞等:《一年来概况》, 申报月刊社1934年版,第81—82页。)。这是就水灾来说的,台风亦然。郑斯中根据地方志中气候灾异及丰歉记载,建立了广东省1400至1949年间水、旱、台风、饥荒、严寒与丰收之间的相关系数,其中台风次数竟与丰收程度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台风愈多, 愈能获得丰收(注:郑斯中:《1400—1949年广东省的气候振动及其对粮食丰歉的影响》,载《研究》1983年第1期。)。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 土壤流失灾害固然恶化了高地、上游的生态。但其产生的泥沙被流水搬运到下游,淤积在河道、海坦形成的沙洲、沙坦、沙滩,又为沿岸人民拓宽了生存空间。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当然这种灾害与环境之间的利害转换,只能解释短时间局部地区农作物收成大幅度起伏的景象,它也只能说明传统小农经济虽屡遭摧残,却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自然的变动因素。对于农业生产长时段的低落和回升过程,还需要寻找带有整体变迁物质的动态因素。

  幸运的是,竺可桢在本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我国上气候变迁的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锁钥。从他绘制的近五千年来中国物候温度的变动曲线来看,大约从公元1000年即北宋初年开始,我国古代的气候即结束了相对的温暖湿润期,进入一个长达900 多年的寒冷时期。尤其是从15世纪以来的近500年中, 我国进入一个被称为“明清小冰期”的最寒冷时代。在这500 年中, 出现了两个温暖期(1550 —1600,1770—1830年)、三个寒冷期(1470—1520年,1620年—1720年,1840—1890年),此后气候则逐步变暖。本世纪20年代,北京地区冬季平均温度较1875—1880年期间高0.9℃,比18世纪中期高出1.4℃,其他各地的气温也波浪式的趋向增高(注:竺可桢:《中国近五千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中国科学》1972年第2期。)。 就全国范围而言,20世纪20~40年代的30年是近百年来最温暖的时期,全国平均气温上升了0.6~.07℃(注: 张丕远:《中国历史气候变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302页、451页。)。气候趋冷或变暖,这种看起来似乎是极其狭小的变动范围,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却有着难以想象的影响。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提高1℃, 我国南方地区积温即增高365℃,最北的地区也能达到15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每提高一个熟级(即从早熟品种到中熟品种或从中熟品种到晚熟品种),所需积温增加100~200℃, 因此气温每增高1℃,冬季作物的熟级均可相应提高一级或二级。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经验,作物每提高一个熟级,产量即可提高10%(注:张家诚:《气候与人类》,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22—125页。)。19世纪中后期气候变冷,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长江北岸的怀宁县,道光以前,水稻“宜早晚二季,第刈早稻种晚稻,正大暑节土膏发育之时,农人争天时,一刻千金,率晨刈昼犁而夜种之,……家人不足给事,皆于外乡雇老农并力及时以事晚稻焉”;道光以后这里“大异,每种晚稻,收入犹不足偿耕耨之费,是以皆易早晚二季为中迟一季”(注:舒景蘅:《怀宁县志》(民国四年)卷6,第2页。)。 随着气候趋冷,以集中爆发一系列大旱、 大涝、大震、大风、大疫等自然灾害,以至形成当代中国科学工作者称之为“清末宇宙期”的自然灾害群发期(注:夏明方:《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载《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其对于农业生产的打击就更为深重了。到20世纪初,我国平均气温再次回暖, 尤其是1920 年至1949年,是我国农业气候一个比较重要的界限温度,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最长的一个时期(注:王馥棠:《近百年来我国积温的变化与作物产量》,载《地报》1982年第9期。) 作物产量的回升显然也在情理之中。1934年出版的《到青海区》一书在论及西宁大呈荒地时,即认为“近年来气候已大大转变,较前温和了不少,如能乘机开垦,随时种植,其收效一定很大”(注:转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16页。)。

大学排名





  不过,由于以下几种因素的抑制作用,使这种对农业生产比较有利的气候条件,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首先,气候变暖本身也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其中最严重的是导致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沿海地区出现干旱(注:郑斯中:《我国历史时期冷暖年代的干旱型》,载《地理研究》1983年第4期。)。民国时期就出现了几次特大旱荒,如1920 年北五省大旱、1925年川黔湘鄂赣五省大饥荒、1928~1930年华北和西北大饥荒、1934年全国大旱灾、1936~1937年川甘大旱荒、1942~1943年中原、 广东大饥荒等。 气候变暖又给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1928~1936年无年不蝗,蝗灾有六年遍及6省以上,其中1929年、1933 年更遍及11省168县和9省1市265县,范围极其广泛,进一步加重了对农业的摧残(注:吴福祯:《中国的飞蝗》,上海永祥印书馆1951年版,第 2—8页。)。第二,一系列重大灾害过去之后, 给环境造成的恶劣后果,往往很难在短期内消除。何况,这些灾害大都与清中叶以来爆发式增长造成的环境退化紧密相连,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就更大。因为由人为活动导致的生态退化,一般来说都具有不可逆性、非线性、累积性和扩散性,一旦退化发生,往往会成为历史性包袱遗留给后人。赵冈等学者把生态环境之恶化,看作是清中叶以来农业明显减退的“最基本的真正长期性因素”(注:赵冈、 吴慧:《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3、第127、128页。),确为卓见。

  以上所有这些因素,再加上交相迭至的“人祸”,必然极大的抑制了此一时期农作物产量上升的幅度,使其始终处在极度强烈而又频繁的波动状态之中。
上一篇: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鱼塘 下一篇: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