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基本架构(2)

2014-12-17 01:09
导读:3、国外农村养老成长路径,给研究和制定我国的农村养老模式造成了无形的影响。 据有关学者研究,国外一些典型国家的农村 保障制度的一般成长路径是

    3、国外农村养老成长路径,给研究和制定我国的农村养老模式造成了无形的影响。

    据有关学者研究,国外一些典型国家的农村保障制度的一般成长路径是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总是先在城市建立,然后才逐步延伸到乡村,而且一般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从实践来看,这些国家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大都是在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即在工业反哺的时期,这个时期一般采取的是进行农业价格保护,进行农业,然后开始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由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国家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指标: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50%以下;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在20%以下;农业在总人口的比重在50%以下等等。参照这些指标,我国人均GDP等指标都达不到标准,我国还不具备普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并预测要到今后15一20年才能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此种观点,从经济意义上讲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是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来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已经不是取决于国家和经济实力的问题,而是在于政府政抬决策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因此,构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不能完全考虑经济上的问题,不能完全受国外农村养老保险成长路径的制约。

    三、立足于发挥家庭养老作用,创新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不能也不应照搬西方模式,只能建立在中国自己的经济基础之上,只能建立在发挥以家庭为主体的养老作用基础之上。这是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之本。第一,强化家庭养老能使农村老人得到更细心的照顾,使老人的精神得到慰藉;第二,强化家庭养老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养老,可以弥补政府养老之不足;第三,强化家庭养老有利于家庭的稳定,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第四,强化家庭养老可以使我国避免走上西方式福利国家的覆辙,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农村社会保障之路。

    我们认为,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一个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以农村家庭保障为主线,以家族成员互助为补充,把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结合在一起的统一整体。其基本架构:

    1.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土地保障筑起农村养老保障的第一道防线。土地是农民的生命线,担负着农民失业保险的重责,也是农村居民之温饱水平的实物保障。广大农村在土地承包中把人口作为主要要素,把“口粮田”作为永佃田,明确“口粮田”的福利性。“口粮田”体现政府的社会公平导向,给予农村人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农村土地被征用而增殖,农民要分享土地增殖的收益,这时农民的土地保障形式要随之改变,由实物形态的保障变成价值形态的保障。

    2.家庭养老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形式,为此要重塑家庭文化,夯实家庭保障。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养育小孩、抚养老人是家庭的责任。国家实行的社会保障是家庭保障的补充,只有家庭不能保障时才需要社会保障。当前形势下搞好家庭保障,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重塑孝文化,把中华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二是要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理顺农村分配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切实增加农民经济收人,以提高农村家庭保障能力;三是提倡邻居互助合作精神,传承家族文化;四是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用村集体的收人取代以前的家族中的族田收人,兴办村级公益事业。

    3.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老有所医”问题。云南省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4年底全省20个试点县市共有648. 39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占试点范围农业人口总数的88%,占全省农业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看病就医有了保障,费用尤其是大病住院治疗负担明显减轻,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得到缓解,有力促进了农村家庭养老能力的提高。有关部门的问卷结果表明,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卫生服务及减免补偿程序的满意度均达85%。实践证明,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保大不保小”原则,区别于“保小不保大”的福利型合作医疗,有利于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老有所医”间题。

    4.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实行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模式。集中养老是指把敬老院设在青山绿水之中,让老人享受优良的,给敬老院划拨少量土地建立起土地保障。分散养老是指让老人自然分布在各自然村之中,由政府出钱、出物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据有关部门,全国共有352. 5万“五保老人”,占农村老年人的7%左右,其中能够进人敬老院集中供养的只有58. 6万人;分散供养的却有202. 5万人;自耕自养的还有91. 4万人。因此,要农村建设养老院,适当加大集中供养的面,加大农村社区养老力度也是当务之急。

    5.必须重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能,构建起分层次、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了100多年后的今天,开始再度重视家庭保障的功能。这值得我们重视。同时,必须承认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构建一个分层次、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模式。分层次就是分别对农村参保群体采取不同措施:失地农民可以进人“城保”,也可以进行“留地保障,,进人“农保,’;农民工一般进人“农保”;纯粹农民要建立新型农村保障制度。多元化就是立足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因素,在缴费模式上实行东中西部梯度推进。具体设想:东部以缴费为主,中西部以国家补贴为主。同时还包括为农村家庭提供老年人生活所需的劳务和精神慰藉。

    总之,要充分发挥传统养老文化在促进养老保障机制方面的积极作用,立足于中国的制度文化和农村的传统习俗,借鉴现代社会保险的运作机制,才能建立起针对农民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如图C)。图C显示,要立足于农民的实际,积极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而不是把农村全面推向城镇养老保障体系。作为争论焦点的农民工既可以进人城镇养老保障体系,也可以进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本文主张进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有利于建立起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经过初步研究,我们把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概括为:以家庭家族养老保障为主线,建立家庭家族养老资源的纵向风险分散机制,形成一种内源式生长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并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反思城镇养老保障体系,最终建立起逐步由农村养老保障向完善城镇养老保障扩展的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该模式的具体内容和运行机制还有待深人研究。

上一篇:浅谈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从构建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