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的定义及产生背景
( 一 ) 定义
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 经济 发展 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文明为标志的新型社会形态,是一个包括社会、 政治 、经济、 科技 、 教育 、文化、 交通 、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的有机统一体,是我国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
( 二 ) 产生背景
我国的 工业 化、城市化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而又特殊的过程。建国后,为了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强国、自立的目标,我们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发展战略。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当时的资源禀赋状况相冲突,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就是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通过实施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把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工业化初期我们实行的是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半个多世纪工业化的发展,我国 目前 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国际发展的经验表明,在这一关键时期,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 问题 ,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动荡。前几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正是基于此,党中央及时提出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 2005 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 12.5% ,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三农”工作迈入新境界。
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国情和发展 规律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审时度势地提出“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指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趋向。”这是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毋庸置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我们规划未来五年农村发展战略的一张新的路线图。
二、生产发展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 一 ) 内涵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指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逐步扩大。生产发展必须以 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保持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村中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规划,既保证农业用地和生态平衡,又要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农业发展要注重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基本适应全面小康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面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在保持农产品数量增强略快于全国人口总量增长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大幅度增强,生产工具 现代 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基本适应。
( 二 ) 重要意义
1. 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要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经济关系全局,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抓住了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丢掉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丢掉了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我省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主要矛盾始终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主要矛盾没有改变,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就不能改变。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把发展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2. 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城乡差距扩大是 影响 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由 1978 年的 2.5 ∶ 1 扩大为 2005 年 3.5 ∶ 1 ,而全国同期由 2 . 51 ∶ 1 扩大到 3 . 21 ∶ 1 ,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和优惠政策折算成现金收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可能扩大到 5 ∶ 1 左右。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与农村面貌变化较慢并存,工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与农村需求不足并存,财政 金融 资金增长较快与农村资金严重不足并存。中央确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三农”问题的外部环境将会有明显改善,但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最关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3.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物质是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农村社会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生产力是社会 历史 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指的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上。
要做到生产发展,就要发展现代农业。要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克服过去那种“一把锄头一张犁,不误农时看天时”的传统耕作观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千方百计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率;要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大力推广生物工程技术、平衡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工厂化养殖技术等先进的农业科技,推进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要做到生产发展,就要培养现代化的农民。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要培养现代化的农民,就要抓好农村适龄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培养现代化的农民,就要加强对成年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改变目前因农民文化素质低、生产技能单一而影响农业技术的 应用 和推广的现状;要培养现代化的农民,就要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提高农民及时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使大批农民向科技能人、商人、经纪人、 企业 家转化。
要做到生产发展,就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就要加速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用“公司+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避免农民个人进入市场可能遇到的 自然 风险和市场风险,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就要采取扶优、扶强、扶大的政策,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原则,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支柱型龙头企业,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并形成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王本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