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马尔萨斯”——汪士铎 (1)(3)
2015-03-03 02:04
导读:第二,汪士铎更加强调政府的干预作用。他所提出的人为抑制人口增长的 方法 ,大多数都必须要依靠政府的强制作用才能作到,他自己更是寄希望于通过
第二,汪士铎更加强调政府的干预作用。他所提出的人为抑制人口增长的 方法 ,大多数都必须要依靠政府的强制作用才能作到,他自己更是寄希望于通过封建国家的政权力量来控制人口的增长。马尔萨斯虽然也讲到人为的作用,但他指的是人们具有推理能力,能理性地意识到人口过剩的未来结果,因而出于远虑的动机而采取的对婚姻欲望的一种自律的道德行为,而并非是一种受外在强制的行为。
总而言之,马尔萨斯的过剩人口思想具有较高的学术 理论 价值(撇开规范判断而就其实证性来说),汪士铎的过剩人口思想则更具有 社会 现实意义。由于马尔萨斯撇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来抽象地谈论人口过剩 问题 ,这种高姿态使他不能正视眼下正逐步走上正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雇佣劳动而造成广大无产阶级“贫困化”这样一种私有 经济 关系本身——具有一种能控制人口过度膨胀、使其与生活资料增长接近平衡的内在功能,因而徒劳地为他的制度发出人口过剩的呼吁。与之相比,汪士铎则略胜一筹。尽管汪士铎也是避开社会生产方式的 影响 来谈人口增长(过量的增长),他这样做正是把自已置身于封建的经济关系之中,从肯定封建主义制度的角度出发,客观上指出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不具有控制人口增长平衡于生活资料增长的内在机制。虽然他跟马尔萨斯一样,也都使用了不十分可靠的数据和带有片面性的事实材料,但却不无益处地给人们敲了一个具有 历史 意义的警钟—— 中国 社会实际上存在着人口过量增长的必然趋势!
三、汪士铎人口经济思想中的积极 内容
在中国
经济思想史上,汪士铎基本是一个被全盘否定的人物。但认真挖掘他的思想,进行客观、公证、辩证的评价,在他的人口经济思想中也仍然存在着一些积极的内容。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一)继承和 发展 了前人关于人口每30年增长一倍的思想
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产生“天下人丁三十年加一倍”的思想是很杰出的。第一次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明末 科学 家徐光启。他在《农政全书》这部著名的农学著作中说:“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5]这就是说,在太平时期,即没有什么大的兵荒战乱的条件下,人口的 自然 发展就不会少于每三十年增加一倍。徐光启是从对当时明朝皇族繁衍情况的统计 分析 而得出这一结论的。尽管所依据的事实比较特殊,但推而广之,却与普遍的情况基本相符。在世界人口思想史上,徐光启的这个观点比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1798年)初版时提出的在无障碍条件下人口约25年增加一倍的类似观点要早170多年[6]。
在这之后,比徐光启晚一个世纪的清代文学家洪亮吉,也提到了有关人口在二三十年间加倍增长的观点。他从人口在太平时期每隔一代就会成倍增加的事例出发,认为人口在几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可能增加几倍,甚至二十倍。按他的说法推理,在二三十年间至少会增加一倍。
到十九世纪中叶,作为历史地 理学 家的汪士铎充分肯定了前人的这一观点,并加以发挥。他认为人口在无妨碍的情况下每三十年增加一倍是最基本的标准,“天下人丁三十年加一倍,故顺治元年(1644)一人者,至今(1855)一百二十八人”。他还指出,在一些早婚盛行的地区,人口繁衍程度还要快一些,如他当时考察的安徽徽州,此地“喜人多婚早,每十五六皆嫁娶”,因此“十六皆抱子,故二十年即加一倍,顺治元年一人者,至今二千零四十八人”(《乙丙日记》卷三)。早婚习俗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封建 农村 ,因此汪士铎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口的繁衍速度是每30年增加一倍,有的地方则可能每20年就增加一倍。汪士铎提出这个观点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已经产生。但尚无证据说明他那时已经知道马尔萨斯的观点;即使风闻到一些,也不会确切了解他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具体说法。因此汪士铎的这一观点完全是继承他的中国前辈们的思想并加以发挥的。
共5页: 3
论文出处(作者):陈嘉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