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马尔萨斯”——汪士铎 (1)(4)
2015-03-03 02:04
导读:关于人口在无障碍条件下每30年增加一倍,这有较为充分的 理论 和事实根据。从简单推理上说,只要一对夫妇平均生四个孩子,人口的增加就已经是一倍
关于人口在无障碍条件下每30年增加一倍,这有较为充分的 理论 和事实根据。从简单推理上说,只要一对夫妇平均生四个孩子,人口的增加就已经是一倍了。按照这样的出生率,如果是20岁结婚生孩子,那么人口就是每20年增加一倍;如果是30岁结婚生孩子,那么人口就是每30年增加一倍。在 中国 农村 ,男女青年20岁左右结婚,每对夫妇生3—5个成活孩子,几千年来都是极其正常和普遍的。中国农村的人口出生率基本上决定了整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因此在无重大的战乱、饥馑、瘟疫和 社会 制度制约(如限制生育和鼓励生育)的正常太平情况下,人口每20—30年增长一倍是基本符合中国古今国情的。如1949年结束战乱后的新中国,当时人口四亿多,30年后的1980年便是八亿多,正好是30年增长了一倍。
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关于人口 自然 增长率的思想是对人口运动自然 规律 的一个有益的探索,具体到人口“每20—30年增加一倍”的观点,后世学者们除了带有阶级偏见的批判外,在此 问题 上却尚无比前人更进一步的 研究 。
(二)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汪士铎的过剩人口论中,还谈到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人口增长过多会引起人口质量的下降,“人多而气分,赋禀遂薄,又濡染于风气,故人才益难”。他认为农村人口二三十年增长一倍,人口太多,“然皆经商挑担无一中用者,多则气薄也”。他还举例说:“徽六邑,绩溪最苦,地狭人多也。……故人多于他邑,而愚于他邑,贫于他邑”(《乙丙日记》卷三)。
他讲的“气”、“赋禀”主要是指人的身理素质,也包括文化知识等精神素质的 内容 ,总起来讲就是人口质量。他把那些欢迎和参加太平军的农民也叫作“愚”,认为是人口太多造成素质低劣的表现,这反映了他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反动的一面。但抽象地看,他认识到了在一定的 经济 状况和生产关系条件下人口数量和质量成反比例变化的辩证关系,这一点是有一定的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提倡晚婚和优生
汪士铎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倡导晚婚的人之一。他认为应该“严禁男子二十五岁以内,女子二十岁以内嫁娶”(《乙丙日记》卷二),“定三十而娶,二十五而嫁”(《乙丙日主》卷三)。在当时封建的中国农村盛行十多岁就结婚生育风俗的情况下,他的主张已经够大胆气派了!他谴责当时中国农村中广泛流行的“喜人多婚早,每十五六皆嫁娶”(《乙丙日记》卷三)的陈规陋习,劝说人们不要十五六岁就结婚,更不要十多岁就生育子女。他还提出要禁止“男子有子而续娶,妇人有子而再嫁”(《乙丙日记》卷二),目的是要防止这些鳏夫、寡妇娶嫁之后又生育孩子,增加人口。
为了达到减少人口的目的,汪士铎还提出,所生育的孩子,“形体不端正,相貌不清秀,眉目不佳者,皆溺之”(《乙丙日记》卷三)。溺婴无疑是一种极其残暴而不人道的行为,但从汪士铎的这一主张中还是反映出了他提倡优生的思想。
(四)使用药物的节育措施
在汪士铎所提倡的节育措施中,有一种是使用药物的办法。他要求“广施不生育之方药”(《乙丙日记》卷二),从而达到节育、堕胎和减少人口的目的。他并且还提出了独生子女的主张,说:“妇人服冷药,生一子后服之”(《乙丙日记》卷三)。使用避孕和堕胎药物,是一种能减少痛苦、且人道而行之有效的抑制人口的 方法 ,就是在今天看来,也还有其现实意义。
(五)与人口问题相关的富民思想
汪士铎说:“治民须欲民富”(《乙丙日记》卷二)。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富民思想在先秦儒家那里就已经存在,在两千年后的地主阶级思想家汪士铎这里本是毫无足道的。但汪士铎把富民问题和人口问题联系了起来,这是很有意义的。他举例说明人多的地方总是较人少的地方穷。治民要富民,这是先人已有的思想,而汪士铎认为富民的前提是要减少人口,“夫民不可过少,亦万不容过多”(《乙丙日记》卷三),多少应该与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相适应。他的逻辑是,只有适量的人口才可富民,民富了国家也就好治理了,因此根本的问题还是人口问题。
共5页: 4
论文出处(作者):陈嘉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