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二)  (1)(5)

2015-03-03 02:05
导读:陈谊(1998)的硕士论文曾经探讨过"城乡人口的生育率差异与人口素质的关系"。她把"人口素质逆淘汰" 定义为:在人口素质 发展 过程中存在的对人口素质


陈谊(1998)的硕士论文曾经探讨过"城乡人口的生育率差异与人口素质的关系"。她把"人口素质逆淘汰" 定义为:在人口素质 发展 过程中存在的对人口素质提高产生消极 影响 和阻碍作用的因素,结论是:城乡人口的生育率差异对人口文化素质的逆淘汰作用是存在的;进一步的 分析 之后,她又认为:受 教育 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对人口文化素质的影响最大,人口城市化的影响次之,城乡生育率差异的影响最小。她特别强调人口迁移对于"逆淘汰"的缓解作用。该文将对人口素质提高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归为"逆淘汰"本身是大有争议的,但她看到人口系统开放的现实性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第二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戴星翼认为:逆淘汰现象宏观是假、局部是真。在 方法 论上,"逆淘汰"是失败的。断言 中国 发生了逆淘汰现象,至少是轻率的。因为"无论人们如何谈论"逆淘汰"或"不利的选择",到时都会发现这不过是一场虚惊,民族的血管中仍保留着"足够多的好东西"。侯东民则认为"人口控制导致人口素质逆淘汰"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论断与认识,因为人口控制有有效抑制人口素质"逆淘汰"的功能。对此,陈剑和笔者本人都持有相同的看法。戴星翼区分宏观和微观的观点有他的道理,事实上,笔者持的也是相似的见解。只是作为谨慎乐观主义者,笔者在一些具体看法上不同于前面的两种。

作为第三种见解如果成立的话,笔者的看法主要是:其一,从结构的角度讨论人口素质 问题 时,最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素质发展水平的人群或者说带有特定质量标识的人口各自所占的比重的变化。因此,在 理论 上的确有一个人口发展是"正淘汰"(优胜劣汰)还是"逆淘汰"(劣胜优汰)的问题。其二,"逆淘汰"现象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所谓人口逆淘汰可界定为低素质的亚人口群规模不断扩大或者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并不是生育率的城乡差异所引致的。其三,在 研究 "逆淘汰"时,不应忽视"正淘汰",两者最好结合起来研究。因为人口素质的发展水平必然是正负两种淘汰力此消彼长的结果,也是正反两种 社会 选择机制动态平衡的产物。总的来看,"正淘汰"是主要的;从发展的眼光看,"逆淘汰"也是不足为忧的。其四,"逆淘汰"现象大概可归为三种:一是 自然 性逆淘汰,这是由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所引发的;二是遗传性逆淘汰,是人口系统长久地自我封闭,导致通婚圈缩小,出生人口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的趋势。三是社会性的逆淘汰,这是指由于社会发育不良,教育卫生条件落后,导致对人口健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产生威胁甚至对某些人群带来严重的危害。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在研究人口素质问题的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开放人口系统的重要性。事实上,要遏止人口素质的逆淘汰,促进人口素质的 现代 化,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使人口系统走向开放。人口流迁使得人口正淘汰的机制力量变得强大起来,使区域人口成为开放系统。人口流迁对人口系统的现代化是绝对必要的,但人口流迁也应当有个度,这个"度"包括向度和量度。

共5页: 5

论文出处(作者):穆光宗
上一篇:中国的“马尔萨斯”——汪士铎 (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