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气温变迁的 影响
吴江农业种植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特征是由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决定的。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其核心是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等环境因素。
吴江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隅,东接上海市青浦县,南邻浙江省嘉善县、嘉兴市和桐乡县,西南靠湖州市郊区,北与本省昆山县、吴县交界,西滨太湖,是太湖水网平原的一部分。地理座标是:北纬30°45′736″~31°13′41″,东经120°21′04″~120°53′09″。东西最大距离52.67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2.07公里,全县总面积为1176.68平方公里,另有东太湖水面约85平方公里。全境地势低平,河道稠密,湖荡棋布。四季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壤土质的水稻土分布全境。
吴江气候,据县气象站观测资料,1959—1985年,年平均气温15.7℃,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86.4小时,全年无霜期为226天,年降水量为1045.7毫米。春夏两季盛行东南风,秋冬季节多偏北风,7—9月常受台风影响。冬季多出现寒潮天气。
吴江地貌特征为:全县地势低平,白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2.0米左右,河道稠密,湖荡星罗棋布,水面积(不包括太湖水面)占全县总面积的22.70%,属湖荡水网平原,又可分为湖荡平原和滨湖圩田平原两种类型。县境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湖荡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83.1%。区内田面高程(吴淞基面,下同)3.2~4.0米,最高处5.5米,最低处2.2米。湖荡大多呈圆形或长圆形,一般水深2.0~3.0米,湖岸平齐,岸线圆滑,湖底平坦硬实,风浪、水流对湖岸形态及涨坍有明显的作用。全县水面,千亩以上的湖荡绝大多数分布于此。江南运河、頔塘、烂溪等主要河道集中在本区。区内土壤,北部黄泥为主,中部以黄泥土、灰底黄泥居多数,杂以白土、小粉土,南岸以青紫泥为主。属滨湖圩田平原的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16.9%,主要分布在邻近太湖的松陵、菀平、横扇、庙港、七都等乡镇。区内田面高程2.2—3.5米。河道密且向太湖呈网格状分布。区内土壤以小粉土为主,粉沙含量高。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首先,从气温环境 分析 ,由于地理纬度跨度不大,全县南北两端温差不会很大。但是 历史 上的气候变迁,可能是形成桑树种植县域分布特征的一个因素。
自唐代起,太湖地区就盛行柑橘类果树的栽培,并一直延续到明初。明初“湖中诸山大概皆以橘柚为产,多或至千树,贫家亦无不种。”[21]弘治元年(1488)“三十年来,吴江盛植之(柑橘),不减洞庭。”[22]柑橘为喜温类树木,然而,自14世纪开始 中国 气候逐渐转冷。元天历二年(1329)“冬大雨雪,太湖冰厚数尺,人履冰如平地,洞庭柑橘悉冻死。”[23]15世纪以后,气候加剧转寒。据国外有关 研究 表明,1500—1900年是世界性气候寒冷期,即所谓小冰期。就中国而言,也是5000年来四个低温时期中持续时间最长、气温最低的时期[24]。据清代杭州、苏州、南京等地晴雨降雪记录和物候资料,长江下游在18世纪20—70年代,冬季平均温度比 现代 低1℃—1.5℃,冬季降雪日数比现代多10%—15%[25]。整个明清时期,包括吴江在内的太湖地区,不断遭受冻害,平均二十年左右就要遭受一次较为严重的冻害(详见表1—1)。柑橘类果树畏霜雪,气候转寒使其无法适应而大量冻死,“景泰四年冬大雪积五尺余,明年正月太湖冰厚二尺,诸山橘十稿七八;弘治十四年至十六年(1501—1503),连岁大雪,山之橘尽毙,惟橙独存,难成易坏,物之珍者固然邪。于是山人多不肯复种橘,而衢州江西之橘盛行于吴下矣。其亦气数之一变乎!”[26]可见,气候的转变使得太湖地区已不适合于大量地栽种柑橘类 经济 果树了。然而,柑橘经济价值极高,“凡栽橘,可一树者直千钱,或二三千,甚至万钱”[27]。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在不得已放弃柑橘类树木种植的情况下,农户很 自然 地会去寻找其它能适应变化了的生态环境的树木,于是,他们选择了桑树。桑树对低温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相对而言,栽桑较之种橘,无冻害之虞。
低温对桑树的为害主要有霜害和冻害两种:
冬季的第一次霜称早霜,春天的最后一次霜称晚霜。在晚秋桑树尚处于生长时期,如遇早霜,枝条梢端的叶片会受霜冻而焦枯。在一般情况下,早霜为害不明显。春季桑芽萌发后,如遇晚霜,新的芽叶会因霜冻而受害,轻则局部变色,重则幼嫩芽叶全部枯死。晚霜为害较重,往往造成春叶减产,打乱春蚕生产计划。根据吴江县现在的气候状况,我们可以推测,该地桑树一般不会遭受晚霜之害。我们知道,寒冬过后,当土温和气温上升到5℃以上时,根的吸水作用开始;到达10℃并持续几天后,树体内开始变化,贮藏物质开始溶解,可用作生命活动的能源,冬芽开始萌发。根据1959—1985年吴江气象站记录,气温为10℃的初日为4月1日;4月份气温回升较快,多数年份到清明可断霜,即4月4日左右可断霜。前文说过,本书考察的历史时期,该地的气温较现代低1—1.5℃,即10℃初日要比现在迟几天。因此,桑树冬芽萌发之际正值晚霜之后。
桑树受冻害的气温为0℃以下。桑叶组织细胞的结冰点为-2—-5.9℃,相当于百叶箱气温4— -3℃,尤以0—1℃最易结冰。当气温低于-5.9℃时,幼嫩芽叶立即冻死。但是,桑树冻害并不是由于细胞内部的结冰,而是由于细胞内部的水分被引至细胞壁外侧而结冰,结果细胞高度失水而收缩,细胞间隙变大,原生质由于自体脱水的影响,产生不均匀的细胞收缩,使细胞失去膨压,细胞膜失去了半透性,原生质凝固,叶片变褐枯死。因此,冻害不单纯由气温决定,其它的一些因素也制约着冻害的发生与否。首先,桑树品种的遗传性与它抗冻性的强弱有关,北方的桑树品种有较强的抗冻性,例如山东的鲁桑。明代以来,吴江地区栽种的桑树品种多为“湖桑”。湖桑是在南宋时期,由北方的鲁桑随着桑树嫁接技术的南移,在江浙地区经多年的异地培育而逐渐形成的[28]。宋代以前,江浙地区多植“荆桑”。“荆桑”即长江中下游荆楚之地固有的桑,一说“荆桑”是以江苏宜兴的“荆溪、荆南山”而得名,还有认为“荆桑”源自湖北省。因此,无论采用“荆桑”来源中的哪一说,由“鲁桑”转接而成的“湖桑”比当地原有的“荆桑”均具有更强的抗冻遗传性。其次,低温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冻害有关,如果冰冻时间不长,细胞内渗出的水不多,一般不致引起冻害;冻害从梢端开始,随着严寒的持续延长,自上向下,加长枝条的干枯冻死。再次,桑树本身的营养发育状况,即枝条的成熟程度也与冻害有关,枝条在秋季贪青徒长未充分成熟时,易受冻害;充分成熟的枝条,组织充实,木质化程度强,水分含量高,贮藏养分多,细胞液浓度较高,冰点降低,故抗冻能力强。从树型高低看,低干桑易受冻害,而高干桑则受害较轻。“扳桑附叶”,即去掉桑树上的附枝,是夏季桑树管理上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有很多作用,其中一条就是为了疏去枝芽,使养分集中于主要枝条,使其健康发育并充分成熟,从而增强桑树的抗冻性。吴江桑园是“下无寸草,上无附枝”[29],桑农甚至在采桑时就考虑到今后的剪枝工作了,“蚕之时其摘也必净,既净乃剪焉”[30]。冬季不可避免地有少量的桑枝遭受冻害,则开春后也立即将它们剪去,“初春而修也,去其枝之枯者,干之低小者”[31],不至于影响整个桑树的生长发育。因此夏春二季的整枝,都有助于增加桑树的抗冻性。吴江桑型,也以抗冻性较强的高干桑为主,“其大者长七八尺……,株二三厘,所谓大种桑也”[32]。此外,桑树的栽培条件也与冻害有关,靠近江河湖泊的桑园,由于水面的夜间温度比地面高,水面上的暖空气上升以后,地面上的冷空气向水面流动,使冷空气不能积聚。特别在滨水地带经常有雾笼罩,不易散热,温度下降较慢,所以不易受冻害。最初,吴江桑树绝大部分集中在沿太湖东南岸的滨湖地区,可能也是受到了当时气温较低这一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共4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洪 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