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我国目前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个方面。从1991年试点到2003年底,全国有187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其中有5428万人参保积累基金总额为259亿元。2003年当年领取养老金的农民有198万。由此看出,农村社会保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农村社会保障还很薄弱,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土地保障功能减弱。在我国农民社会保障的传统时期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土地保障的核心地位及其重要功能是不可替代的,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目前在发挥土地保障功能上遇到了土地利用率下降、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致使非农用地规模迅速扩大等一系列新问题。现实土地制度的缺陷,显然不利于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农业经营的收益走势趋低,有的农村甚至出现亏本。农村土地负担日渐沉重,比较多的农民视昔日珍贵的土地资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3)土地的流转价日趋走低甚至要倒贴给转入户。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农用地规模在缩小,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增加,从而降低了他们生存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社会保障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目前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小范围内实施,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有关调查显示占总人口20%的城市居民享受89%的社会保障,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仅占11%,还是以“优抚”、“救灾”、“救济”为特定对象。从这里看,农村社会保障功能非常差。
(三)二元化格局下的城乡保障差别过大,使城乡劳动者的境遇不平等。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并存着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次,城镇企事业单位中的就业人员享受着相对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广大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家庭保障。(4)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居民除了依靠家庭保障以外,他们还可以通过以社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制度而获得集体保障。但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农民享受的集体经济保障丧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从过去的单位保障制转向社会保障制,城镇居民比过去得到了较为可靠的社会保障。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城乡居民间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状态有所加强。(5)
(四)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不足。以农村社会救济为例,在1999年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主要依靠县财政和乡村集体经济收入。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只规定五保户的供养资金列入农业税附加,而没有规定对特困户救济的资金来源。由于税费改革使乡镇经费大幅度减少,只靠县财政提供的有限资金不能为所有特困户提供救济,在有些贫困地区,社会救济实际上已陷入了停滞状态。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更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难度。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