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1)(2)
2015-04-28 01:18
导读:二、朝鲜移民的大量迁入 在清政府弛禁的同时,朝鲜方面因发生重大 自然 灾害,促使大批灾民流入 中国 东北,加入流民私垦行列。1860年8月,北关地区
二、朝鲜移民的大量迁入
在清政府弛禁的同时,朝鲜方面因发生重大 自然 灾害,促使大批灾民流入 中国 东北,加入流民私垦行列。1860年8月,北关地区发生水灾,富宁等十个邑均受其害,1225户房屋被淹没。茂山、镜城等邑受灾尤重,
作物几乎完全绝收。1861、1863、1866、1869、1870年朝鲜北部地区连续发生水旱灾害,致使当地居民大量外逃。外逃灾民的主要流向,便是鸭绿江和图们江对岸的中国东部边疆地区。
在鸭绿江对岸,早在1845年,就有十几名朝鲜人潜入临江县。进入19世纪60-70年代,由于朝鲜北部连年灾歉,大量灾民涌入奉天东边封禁区。1870年前后,朝鲜饥民流入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一带已达千余户,临江、辑安和浑江两岸山间朝鲜贫民星罗棋布,遍布其间。1891年,朝鲜国王向平安监司闵丙奭问及边情时,闵丙奭回答说:“本道江边九邑,接壤彼界。我民之越去者,不下十余万”。[1](P5)平安道的朝鲜流民,大多定居于邻近鸭绿江北岸地区。1897年,该区仅二十八个“面”中所聚居的朝鲜流民即已达8700余户、37000余口。1903年,奉天当局将鸭绿江北岸东边道的朝鲜流民村落改编为乡、甲,实行乡约制,对于他们的入居给予承认,并进行有效的
行政管理。
越过鸭绿江的朝鲜流民,除了定居于上述六县外,还继续向西迁移。清朝末年,奉天省的通化、桓仁、兴京(新宾)、抚顺、本溪、海龙、柳河、沈阳、新民等地也陆续出现朝鲜流民,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较大的朝鲜流民聚居点。
图们江北岸也是朝鲜流民较集中的地区。早在清政府弛禁之前,就已有朝鲜灾民越江私垦。19世纪60年代,咸镜北道连年发生自然灾害,大批灾民越江谋生。1869、1870年朝鲜会宁府使垦请清朝救济灾民,允许饥民迁入图们江北岸。1870年10月,朝鲜庆兴郡阿吾地的一个村19户农民一夜之间集体迁入今珲春市敬信乡境内。1873年,部分朝鲜流民从珲春凉水泉子转迁到汪清县小百草沟落户。[2](P325)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1880年延边地区全面开放后,朝鲜人的迁入因公开化、合法化而数量大增。光绪初年敦化县开禁之时,即有一批朝鲜流民冒禁进入茂山对岸的外六道沟等处私垦官荒。1881年珲春开办招垦后,更多的朝鲜移民越江垦种,1885年,清政府遂设越垦局,“划图们江北沿岸为韩民专垦之区”,被称为“越垦区”(《珲春乡土志》卷3)。从1890年3月到1891年7月,清政府全面清查了越垦区的户口和土地,查有朝鲜垦民4300余户,丈出熟地1.5万余垧。1894年又改越垦局为抚垦局,越垦区内垦熟地亩一律给照升科,并将垦民“立社编甲”,在图们江沿岸分别设立了宁远、绥远、安远、镇远等四个堡,下属39社124甲。光绪末年,以上四堡朝鲜移民已达5990户,已垦耕地25501垧5亩。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俄国乘机派军队侵入东北,延边被俄兵袭取,当地中国居民大部分向西逃入吉林地区避难。战乱后,中国人多数没有回迁,遗下大片空旷之地。于是,朝鲜移民乘机大批迁入该地,中国当地官府也允许他们入籍定居。[3](P62)因此,延边地区的朝鲜移民数量迅速增加。1894年,图们江北岸地区的朝鲜垦民有4300余户、20800人。而到1906年,仅延吉、和龙一带的朝鲜垦民就已猛增到14650户、72470人。到1910年,延边地区的朝鲜移民总数已达109500人。[4](P121)朝鲜移民在当地居民中的比重,已远远超过了汉族和满族,成为当地占有绝对优势的民族。
越过图们江的朝鲜移民,不断向西、向北移动,其波及地区日趋扩大。
在与延边毗邻的吉林地区,朝鲜移民大致从两条路线迁入:一条是从南向北,即越过鸭绿江的朝鲜移民经由凤城、宽甸、桓仁、浑江、通化、桦甸、磐石、永吉诸县;另一条是从东向西,即越过图们江的朝鲜移民经由延吉、铜佛寺、明月沟、敦化,迁入吉林地区的额穆、蛟河、永吉等县。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东北北部地区(又称“北满”,即今黑龙江省地方)的朝鲜移民,主要经由三条路线迁入:一条路线是越过图们江进入延珲地区,再向北沿瑚布图河、大绥芬河、大肚川河迁入东宁、宁安、海林等县;第二条路线是越过鸭绿江进入东边道地区,然后经由通化、吉林地区,进入今黑龙江省的五常、阿城、哈尔滨等地;第三条路线是移居俄国远东地区的朝鲜人,因受中国放荒招垦和建路开矿等项政策的 影响 ,越过中俄边界,进入东北北部及东部的边疆地区。1900年,来自朝鲜北部和其他各地的朝鲜移民参加了中东铁路修建工程。1903年铁路竣工后,这批朝鲜移民便广泛散布于哈尔滨、一面坡、横道河子、穆棱、绥芬河等铁路沿线各地,安家落户,从事农耕及其他行业。1910年8月“韩日合并”后,又有大批因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而遭受迫害的朝鲜反日人士和农民经过延边等地迁入宁安、海林、宝清、饶河等地。[5](P32)据1912年8月份吉林垦植分会对中俄东部边境地区的调查,在人烟稀少的虎林县乌苏里江沿岸地方,竟也有已经生息几年甚至三十几年的朝鲜移民。由此可见,到清朝末年,朝鲜移民已流布东北各地,为东北的土地开发和 经济 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共4页: 2
论文出处(作者):衣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