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1)(3)
2015-04-28 01:18
导读:三、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 朝鲜移民具有善于耕种水田的传统,移入东北后,他们凭借在半岛的水田农作经验,大胆地在一些稍具水利条件的地方,尤其是
三、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
朝鲜移民具有善于耕种水田的传统,移入东北后,他们凭借在半岛的水田农作经验,大胆地在一些稍具水利条件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汉族农民放弃的草甸地、苇塘地和涝洼地上开发出片片稻田。
朝鲜移民在东北试验种稻的 历史 非常悠久,几乎是和朝鲜移民进入东北的时间同步的。东北最早出现朝鲜移民种稻的地方,是今鸭绿江上游对岸的浑江流域。 1845 年,朝鲜平安北道楚山郡的 80 多户越江进入浑江流域伐木的朝鲜农民,发现浑江下游两岸土地肥沃宜耕,于是进入该地私垦。后来在宽甸县下漏河太平哨一带发现了当时开发水田用的铁锹,表明当时这一带曾经种植过水稻。 [6](P96) 尽管该地的水田没有延续下来,但朝鲜移民沿浑江向北 发展 ,进入桓仁、通化一带开发水田。 1875 年,有金姓朝鲜移民在今辽宁省桓仁县下甸子地方试种水稻,获得成功。 1883 年,金华友等数名朝鲜移民,从通化小湾沟移居柳河三源浦地方,试种水稻亦获成功,不久之后,三源浦一带成为著名的朝鲜移民聚居区和产稻区。随着朝鲜移民不断向北向西发展,稻作试验区也逐渐向北向西发展。 1890 年,柳河、海龙、安图等地的朝鲜移民又移入桦甸开发水田。 1903 年,永吉县某些僻静的山沟里出现了种稻的 “ 韩人 ” ,他们在山间小河沟边开出小片水田,逐渐试种。到 1905 年,从通化、桦甸等地迁来的朝鲜移民,在永吉县的鳌龙河、五里河、牤牛河、团山子一带,开出水田 300 余垧。到 1910 年以后永吉县的江密蜂、太平乡、新安屯、杨家乡的大裕屯、大岗乡的东响河、西响河、三家子等村屯,皆出现朝鲜移民种植水田。 [7](P63) 与此同时,朝鲜移民沿着松花江、牡丹江和辉发河,移入磐石、蛟河、舒兰等地开发水田,并进而移入德惠、怀德、伊通等地试种水田,从而把水田试种区从东部山区扩展到东北平原的腹心地带。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朝鲜移民水田试验区的另一扩展路线,系由鸭绿江下游的丹东地区向西南方向扩展。 1861 年,有朝鲜移民进入丹东三道浪头地方,根据海潮的涨落进行排灌,开辟了一片水田。 1890 年在凤城县汤山城有张姓汉族地主招雇朝鲜农民开辟水田。该县沙里寨汉族农民沈某也开始耕种水田。嗣后在岫岩、庄河、复县、熊岳城等地也出现了水田。 1897 年熊岳城马家屯的孙兰阶开始种水稻。 1906 年朝鲜平北碧泷郡的金时顺在奉天(今沈阳)经营水田。翌年,安奉线的汤池子、三道浪头、珲水港、梨树等地相继出现水田。 1908 年,金州汉族地主赵恩海在新民县公太堡地方招雇 5 名朝鲜农民开发水田。 1910 年朝鲜平北义州县的宋秉植、金万里等在抚顺鲍家屯等地开发水田。 1911 年新民县设立了水利局。 [8](P212)
东北北部地区也有朝鲜移民进入开发水田。 1880 年饶河县大和镇一带由俄国境内移入一批朝鲜人,在当地建立村庄,开田种稻。附近的小佳河地主苑福堂看到朝鲜农民种稻有利可图,乃从俄境招雇 8 户朝鲜人开发水田。 1880 年朝鲜人安宗浩等迁入东宁县三岔口高安村,开始引小绥芬河水开发稻田。 1888 年前后,五常县沙河子乡也出现了水田。 1895 年又有朝鲜农民从舒兰县迁入五常县沙河子乡小孤山一带垦地种稻,稻种有红毛、白毛两种。 1897 年前后,有参加甲午战争的朝鲜败兵移入宁安县勃海镇的上官地及三灵一带开垦水田。俄国修筑中东铁路时,曾雇佣大批朝鲜劳工, 1903 年筑路工程完工后,部分朝鲜劳工定居在绥芬河、磨刀石、一面坡、哈尔滨等铁路沿线地区,其中有不少人从事水田开发。 [9](P183)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延边地区虽然早已有大量朝鲜人移垦,但以开发旱田为主,从事水田开发者并不多见。据载, 1890 年左右在图们江沿岸钟城崴子(今龙井市光开乡光昭一带)开始出现水田, 1900 年海兰江畔的端甸平原和智新乡大教洞附近也开始试种水稻。 1900 年后,珲春县板石乡南秦泰一带开始试种水田。 1905 年,南秦泰、马滴达乡五道沟、密江乡中岗子等地已有 12.6 垧水田。到 1911 年,珲春全县水田面积已达 185 垧。 [2](P329) 在水田开发过程中,朝鲜农民还开出了一条条水渠。 1906 年 6 月,延吉县智新乡大教洞 14 名农民共同开掘水渠 1308 米,引河水灌溉 33 垧水田,这是延边地区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 1911 年秋,延吉县尚义乡八道沟朝鲜族地主延长沟渠 12 公里,灌溉面积 95 公顷,总工费 1800 圆,翌年竣工。此后龙井的水南村、磐石村,和龙的头道沟、平岗等地的渔民也开掘水渠。继而朝鲜农民在图们江北岸和海兰江两岸的平岗、瑞甸平原以及南北侧的山溪、布尔哈通河下游和嘎呀河下游的广阔地区广开水田,其中平岗平原的守信乡(今和龙县头道沟一带)已成为比较发达的稻区。 [10](P10)
朝鲜移民为把种稻技术引进东北,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探索。朝鲜移民进入东北之初,使用的稻种都是从家乡带来的。清宣统元年 (1909) 刻印的《岫岩州乡土志》中记载: “ 稻,大米。谷分粳、糯二种。糯米性粘,味甘;粳米味甘,性平。岫属所种粳曰水粳,种自朝鲜来 ” 。但是,这种来自朝鲜半岛的稻种,在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东北北部地区却很难生长。据载,从俄国沿海州、吉林、辽宁以及朝鲜等地迁入黑龙江省境内的朝鲜移民,在试种他们自带的水稻品种时,大多没有成功。有的稻种虽然生长起来,但产量很低。后来,有一位来自朝鲜南部名叫申友景的移民,弄到了日本北海道的 “ 赤毛 ” 稻种,在牡丹江地区的磨刀石、海林一带进行试种。几年后,终于培育出适应黑龙江 自然 条件的耐寒性强、早熟、产量较高的新品种,使水稻种植在黑龙江地区逐渐推广。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朝鲜移民早期开垦水田,多在中小河流两岸,因为当时朝鲜移民数量不大,规模较小,再加上技术条件所限,只能利用中小河流搞一些小型的引水工程,这些工程的主要项目是修筑简易的柳条拦河坝。据五常县朝鲜族老农回忆迁入时拦河修坝的情形,系在每年春节后,农民们割柳条(即柳树的枝条),采运石头,打草帘子和草包,江水刚刚解冻,就开始修拦河坝。人们在冰块漂动的河水里打桩子,铺柳条,然后用石头和装上土的草包把柳条压下去,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简易的柳条坝。水坝筑成后,河水水位提高,便流进已经掘好的水渠里,把水引进了稻田。这种引水工程比较简易,因积水量少,又易被洪水冲走,因而只适用于小规模的水田种植。但在朝鲜移民迁入初期,因受自然、 经济 、技术、人力等诸多条件限制,他们能利用当地有限的条件,艰苦地建造这处适用的引水工程,为东北早期的水田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东北无霜期短、水温低、昼夜温差大,不利于水稻生长。早期的朝鲜移民为了克服这些自然环境方面的困难,经艰苦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系列寒地种稻技术。这些技术主要有: (1) 适时早插,为不误农时,朝鲜移民往往不等冰雪开化就修水渠,打池埂子,翻地整地,小满即开始播种,到芒种时已全部播种完毕。 (2) 浸泡种子,加温催芽。为延长水稻有效生长期,朝鲜移民先把稻种在室内浸泡,使稻种在室内提前催芽,然后再播种到大田里,这样可以使水稻早熟半个月左右。 (3) 调节水位,清除杂草。早期新开荒地,因地多人少,杂草茂盛,耕作粗放,易成 “ 草荒 ” 。在朝鲜移民为提高去除杂草效率,普遍采取调节水位的 方法 ,淹死稗草和杂草。 [5](P47-49)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总之,在朝鲜移民迁入初期,以不怕艰难的顽强精神和聪明才智,在东北各地试种水稻,为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共4页: 3
论文出处(作者):衣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