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现实依据(1)(2)
2015-04-30 02:52
导读:(1) 经济 发展 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受物质条件限制较大,这种现实基础决定了本次调查应建立何种类型的指标体系。据洪湖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1) 经济 发展 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受物质条件限制较大,这种现实基础决定了本次调查应建立何种类型的指标体系。据洪湖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 523.31元,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处于温饱阶段,以满足日常衣、食、住、行为主,高档的奢侈消费品并不多见。由于调查群体的整体需求层次不高,因此以选用物质方面的客观指标为主,而以精神方面的主观指标为辅。客观方面指标选用了个人及家庭收入、消费水平、 交通 情况、居住及住房设施等方面的指标。同时还调查了家庭人口结构,特别是突出了家中老人与在校就读成员的数量,以确定家庭经济负担程度。这几个方面以客观的数字描述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主观方面的指标选用了对上述几个方面的主观评价、邻里关系、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休闲娱乐、职业、 社会 服务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测量农民的主观生活感受。主观生活感受是客观因素 影响 生活质量的中间变量,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质量构成的重要方面,但起基础作用的是客观因素。因此,本项 研究 力图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描述农民生活质量,以物质生活质量为主。这一指标体系的建构也隐含了本项研究的 理论 假设,即由于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不高,物质生活水平对农民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生活方式与城市有很大不同,相当多的农民还保持着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在劳作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交往上,以与亲戚、邻居交流为主;在娱乐上,寄托于电视、麻将和闲聊……这种状况,决定了各个指标的具体 内容 (如封闭式问卷中提问的方式和答案选项)。因为指标的建构一方面要描述农民生活的方式,另一方面要解释这种生活方式对生活感受(同时也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此,在劳作上区分农闲与农忙季节的劳动时间,并测量劳动强度对劳动者的主观感受的影响;在交往上,测量农民交际范围(左右几家的邻居、对同村但不同组的村民的熟悉程度)、对象(邻居、亲朋好友等),测量农民获得他人认可、自尊心的满足程度;在娱乐上,描述农民的娱乐方式(打麻将、看电视、闲谈等)……农业劳动和 农村 生活的特殊性,需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指标来进行描述,对这些指标的具体描述直接来源于对农民生活的观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3)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为农村的一大特色。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上,要着重描述这种状况,并 分析 它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包括两个相反的方面:①积极的方面:农民外出务工,为家庭带来了收入,提高了物质生活质量;②消极的方面:农民外出务工,使家庭分散,夫妻分居、父母与子女分离,在此情况下情感是否会变得淡漠;互动方式(打电话、写信、带口信等),互动频率的不同,是否会影响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从而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更有甚者,许多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全体外出,家中只剩下老人,有的老人还需照顾未成年儿童,这些老人和儿童的生活质量会起什么变化。建立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具体来说包含:第一,外出务工者对家庭物质生活方面的影响,如收入、住房情况、家庭设施、日常消费等物质生活方面;第二,设立多项指标,测量外出务工者与在家留守人员之间的互动方式、频率、关系的变化等。这些方面的变化最后通过主观
评价指标与生活质量指标联系起来。
(4)农民物质生活质量不仅与其家庭经济状况直接相关,而且受农村公共设施的直接影响。最近几年以来,本项研究的调查地点经济发展较快,新建了多项农村公共设施,如1997年修建了十几公里的水泥路,改善了农民的出行条件,也带动了当地交通业的发展,客车、麻木(客运小三轮摩托车)大量涌现;新修了农田基本设施,改善了农民的劳动条件;新建了水塔,有线电视入户,电话线也牵到村中。这些新的公共设施直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这些新的变化,在调查中不能忽视。为了反映这些变化,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中,一方面测量农民对这些设施的评价水平;另一方面在时间上作纵向对比,以过去为参照标准,测量公共设施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5)由于社会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生活质量不但要描述 目前 的生活状况,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有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的能力,因此,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中增加若干预测项是必需的。根据调查地点的状况,本项研究在指标体系中增加了三项预测项,分别是家庭订阅报刊的情况、参加 体育 锻炼的情况、对环境污染的认识程度。前两项关注个人的发展,后一项关注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不同时点测量这几个 问题 ,将会得到不同的回答,从而有助于了解其与生活质量的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判定社会的进步程度。
总之,指标体系的建构首先追求的是表面效度,即指标与调查对象相适应的程度。表面效度的判定要从社会现实基础出发,同时要直接来源于调查对象的日常生活。以日常生活的现实状况来衡量农民的生活质量,并以日常生活中的变量来求证理论假设。
参考 文献
1 易松国.生活质量研究进展综述[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 版),1998(2)
2 时蓉华. 现代 社会心 理学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 刘少杰.后现代西方
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