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农民市民化的途径与政策建议
随着上海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郊区农民职业、身份的非农化,农民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以及 社会 需要的提升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但是,由于 历史 的原因和农民自身存在的一些 问题 ,我们很难相信仅仅依赖农民自身的内在因素就能完成农民市民化过程。因此,外在的制度导入和政策扶持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农民市民化的初期将起主导作用。对此,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三个不同层面来进行考察:
一是从宏观历史和制度变迁的层面入手,来探讨农民市民化的制度途径。该途径可以制度变迁 理论 为指导,着重于考察 工业 化、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城乡比较差异在“引导”农民市民化时受到的制度约束及其变迁的可能路径。
二是从中观的社会 网络 与社会资本的层面入手,来探讨农民中哪些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和组织网络有助于农民的市民化。该途径可以社会资本理论为主,着重 分析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网络及关系资源,尤其是在城市社会的关系资源、职业经历、生活体验对农民市民化的 影响 。
三是从微观的人力资本层面入手,来探讨哪些人力资本有助于农民市民化的转变。该途径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文化 教育 、年龄性别、 经济 状况、知识技能、生活方式对农民市民化的影响。
我们认为农民市民化基本上是在上述三个层面的主要力量相互交织下实现的,也就是在 现代 化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城乡比较差异、制度条件和农民个体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综合作用下予以实现的。 而在农民市民化的初期阶段,政策选择和制度引导将对农民市民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 目前 仍面临重重障碍,如认识障碍、政策障碍、制度障碍、信息障碍和农民自身的素质障碍等。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些障碍将是我们首先寻求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在宏观政策层面上,我们还务必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政府部门首先要改变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前提。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进城农民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思想,树立进城干大事业、求大 发展 的创业精神;破除封闭保守、急功近利思想,树立开放兼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破除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思想,树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破除陈规陋习,树立体现城市文明的规则意识、 交通 意识、卫生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城市人际关系意识、城市公共生活意识、城市文化意识等等,使思想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2、以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为重点,加快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创新,扩大郊区征地农民的就业。农民的市民化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的市场化、非农化和充分化,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市民化进程的重要保证。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一是要引导和教育郊区征地农民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能、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新意识。二是要加快经济发展,多渠道、多形式扩大就业需求。三是建设以市、区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街道、乡镇劳动力管理服务站为网点的就业服务网络。打破城乡“藩篱”和所有制界限,取消对土地被征用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变“户籍门槛”为“素质门槛”。四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3、加快郊区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创新,促进农民养老方式的社会化和市民化。郊区征地农民实际上已经是 法律 意义上的城市居民,理应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但马上为他们建立完全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一定的难度。现实的做法是,设计一个与城市居民相对接近、便于今后与城镇社保体系相衔接的操作方案,先养老保险,后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例如,政府可以采取购买就业岗位的方式,将失业保险金用于安置进城农民 企业 的工资补助,并免费为企业培训这些新员工,对安置进城农民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全部或部分免除其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4、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和统一协调处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 农村 社会变迁和农民角色转型。上海郊区征地农民虽然失去土地依附,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实现了身份和职业上的转变,但要真正完成市民化的过程,却还有相当一段路程要走,它更需要完成社会管理的转变——即由农村村落的行政村管理向城市社区的居委会管理转变;社会结构的转变——即由农村单一的社会结构向城市多元的社会结构转变;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即由农村传统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向城市现代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群体内涵的转变——即从农民群体的特质向市民群体的特质转变。以共同促进“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的社会文化交流,加快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更新。
5、改革传统的城乡二元治理体制,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的环境。应将上海城乡的发展协调起来,取长补短,各取所需。上海郊区发展的优势在劳动密集产业,应将依托中小城镇发展劳动密集产业提到发展战略上来。以中小城镇为基地,发展劳动密集产业,使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然而,尽管农民市民化的呼声越来越大,但其仍然处在社会“边缘状态”,尤其在就业、教育、居住等方面常常受到歧视。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城乡二元治理体制,在法律咨询、就业服务、医疗保障、居住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为农民市民化提供有力的帮助,建立有利于农民市民化的新体制,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市民化后利益不受侵害。
6、加快城市化发展,以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市民化。城市化是市民化的舞台和载体,市民化是城市化的结果和目的。从外国的经验看,农业的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实际上是资本进入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小农失去土地,这是资本的逻辑使然。所以,农民市民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是相配套的一项艰巨工作,它必须要把失地或剩余农村劳动力妥善转移到城市和非农产业中去。在一个市场经济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进展必然会带动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但农民市民化程度的提高,却还有赖于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以外的诸因素。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并不能涵盖农民市民化的全部 内容 。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注重农民市民化的演进,这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城市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总之,农民市民化不仅仅是职业身份的转变(非农化)和居住空间的转移(城市化),更是农民社会文化属性与角色内涵的转型过程(市民化)和各种社会关系的重构过程(结构化)。 户籍转变、地域转移、职业转换只是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外部特性”,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角色群体的内涵上实现“农民市民化”真正转型。根除城乡差别的标志不仅表现在物质形态上,更体现在作为群体的人身上。未来的农民只有职业分工的不同,而在社会地位、权益保障、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质量、社会参与等方面与市民将不仅没有本质性的差别,而且完全可能是一致的。这既是 中国 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更是未来10多年上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注 释:
2002年9-11月,笔者受中共上海市郊区工作委员会委托,参与主持“提高上海市郊区农民素质 研究 ”的调查研究,先后对上海市郊区农民进行分类抽样调查,样本总数为800人,目的是全面了解上海市农民当前的综合素质状况。
事实上,这部分农民在非农化过程中,其职业、居住环境、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与市民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户口还挂在原先的村里,目的是为了在征地时获得货币补偿。对于这部分农民来说,他们实际上是“准市民”的身份,只是由于政策约束的原因,他们在许多社会权益上还没有享受到真正市民所应有的保障。
陈映芳.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 科学 版) .2003,(3) .
在城市社会学上,有许多关于“农民”与“市民”、“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属性差异比较的假说。虽然不同学者提出的具体考核指标不一样,但内容大体是一致的,一般都涉及到地域、职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权益、生活样式、价值观等要素。陈映芳教授在2002年主持“上海市集体土地征用制度社会调查”课题研究时,曾使用这个 方法 ,并较好地对“农民”与“市民”进行了类型化比较分析。
如果说职业转变(非农化)主要是农民理性选择和市场选择的一种结果,地域转移(城市化)主要是政府选择的一种结果,那么,角色转型(市民化)将是农民自我选择与政府选择共同作用、国家与农民互动的一种结果。
程建平.农村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n] .江西日报.2003-1-2.
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农民市民化的“六难”[j]
张忠法、沈和、黄华波.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进程政策建议[n],经济 参考 报. 2003-2-28.
由于传统的农村社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舞台和承担者,各种生产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邻里关系、交换关系等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社会网络,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资本。但随着城市化、市民化速度的加快,上述的各种社会关系不仅将逐渐断裂或消失,而且还要根据新的社会形势予以重构。究其原因,是由于原来农村社区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改变了,尤其是作为农民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被转移后,农民之间最重要的生产关系也就消失了,最终将造成一个个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和 总结 。
参考 文献 :
[1]张声华.上海流动人口的现状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凡.静悄悄的革命:中国当代市民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辜胜阻.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柯兰君.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 derek heater(1999) what is citizenship, new york: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7] teodor shanin ed.(1971) peasants and peasant societies, penguin books ltd.
[8] gregory e.guldin(1992)urbanizing china, contributions in asian studies, number2 ,greenwood press.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