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现实矛盾(1)
2015-05-03 01:43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现实矛盾(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一、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 农村 矛盾及其特点 目前
一、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 农村 矛盾及其特点
目前 农村矛盾甚多,小到家庭邻里间宅基地等 问题 争执,大到区域间土地、山林、水 面权属的纷争;相对缓和如农民与一些干部关系冷漠、缺乏信任,激化如聚众越级上访 甚至暴力冲突。农民收入比过去增加了,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民文化 素质提高了,但仍有很多文盲半文盲;农村 经济 结构调整是有利于经济 发展 、农民增收 的重大举措,但一些地方却在结构调整中收效甚微甚至造成农民损失;中央一再强调要 减轻农民负担,但一些地方还只是喊在嘴上落不到实处。至于先进思想与落后观念的冲 突,先富起来的群体与依然贫困的群体越拉越大的差距,封建迷信、“黄赌毒”等消极 丑恶现象在一些地方泛滥与农民盼望安定祥和 社会 秩序的反差,如此等等,都是农村矛 盾错综复杂的具体表现。中共湖北省利川市委组织部、政研室去年曾进行过一次农民到 底想什么、盼什么、愿什么的农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现在想的是发展生产力, 脱贫致富奔小康。具体包括要求有稳定的农村政策、寻找致富门路和项目、加大农业结 构调整力度、加大 科技 普及力度、组织发展资金、开拓市场、有先富的榜样示范等。农 民现在盼的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体包括要求狠刹赌 博、封建迷信、宗族势力干扰、大操大办等不正之风、整治社会秩序等。农民现在愿的 是农村基层干部求真务实,保持扎实的工作作风。应该说这一调查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这些理应得到尽量满足的正当的 愿望,在很多地方得不到较好的甚至一定的满足,由此也就产生了不少矛盾。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在复杂的农村矛盾中,涉众广泛、对全局 影响 较大的主要是以下五种:
一是因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矛盾。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土地 仍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许多常年在外打工甚至远在海外的农 民,都纷纷回乡与集体签订二轮
承包合同,足见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稳定党在农村的 基本政策,关键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但现在一些地方,未能充分认识到它的重 要意义并做好有关工作,如有的土地延包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有的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 系,有的以行政手段强迫农民流转土地等。相当一部分群体性矛盾就是由此而引起。
二是因农民增收减负的经济利益要求得不到较好实现引起的矛盾。增收减负是农民最 基本的利益要求。在农村普遍经济形势好、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时,农村矛盾相对较少; 而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慢时,矛盾就有可能增多。从1997年至2000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依次为4.6%、4.3%、3.8%、2.1%,增速连年下降,2001年情 况稍有好转,增长率为4.2%。目前农民面临一系列难题,如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粮食 、棉花、小麦等农产品“卖难”,入世后国外进口农产品的冲击等,增收形势依然严峻 ,这样就很容易引发一些影响农村全局的矛盾。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中央把它确定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 济发展的主线,卓有成效地推进之,必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矛盾。然而在这样一项 探索性事业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尚存在一些问题甚至失误,亟待我们予以重视和解决。 譬如,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农民具有相应的创新观念、科技知识、市场信息等,也需要政 府和基层干部为农民提供相关的服务。而现在一方面很多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信 息不灵,盲目从众心理严重;另一方面不少基层干部不熟悉市场经济的 规律 ,缺乏带领 农民调整经济结构的能力,加之一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和干部难以甚至无法 为农民提供技术
培训、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这样,就会因农民有效调整经济结构的 要求实现不了而产生矛盾。至于有的地方政府越俎代庖充当调整主体,不顾市场需求和 本地资源条件,以行政手段强迫农民调整经济结构的做法,更会因给农民利益带来损失 使矛盾增多和加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农民的负担过重是导致当前农村各类矛盾的焦点之一。多年来中央一再强调要减轻农 民负担,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但是,由于主观认识的偏差、乡村将沉重的负债向农民 转嫁、上级“达标”“升级”的政绩指标压干部向群众伸手、减负的政策措施不配套等 原因,不少地方对中央的要求和政策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态度。很多农民的负担现状是“ 国税轻,地税重,各种摊派是个无底洞”,远远超过了能够承受的程度。农民负担过重 ,不仅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民增收,而且使农民产生怨气,导致农村干 部在征收农民税费中出现矛盾甚至对立。为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关系,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充分保障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和财产所有权,从2000年3月起全国部 分省、县(市)进行了农村税费的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进行全省试点的达到 20个省份,湖南已全面推行这一改革。但应当看到,第一、税费改革还没有在全国推开 ;第二、根治农民负担过重的这一场改革在一些地方也是阻力重重,举步维艰;第三、 违反国家政策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时有发生。因此,农民负担在短期内不 会有明显减轻,由此而引发的矛盾仍将比较突出,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三是因农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落实而引起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民的 民主权利作了一些明确规定,如实行村级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村民委员会由农民直接 选举等制度。现在的农民,越来越懂得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也越来越懂得监督干部。 但在一些地方,村里的政务和财务仍然对农民封锁,或者名义上公开实质上并没有公开 ;村委会的选举也存在思想认识不足、依法办事不力、发扬民主不够等问题,从而产生 了不少矛盾,个别地方甚至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四是因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社会文化和治安环境较差引起的矛盾。总体上说,改 革开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进步。但毋庸讳 言,由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目前一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社会文化和治安 环境令人堪忧。譬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 识、开放意识等增强了,不少农民的法制意识、民主意识也逐步增强,但市场经济的消 极影响和腐朽文化的侵蚀,也使一部分农民理想信念淡漠、道德意识滑坡、精神生活空 虚等问题比较突出,冲击着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偷盗、抢劫等违 法犯罪现象增多、封建迷信、“黄赌毒”泛滥、黑恶势力横行乡里、社会治安形势恶化 的局面。乡、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在 教育 引导农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方面肩负着重 要责任,但一些基层组织和干部或由于对此重视不够,抓得不力,或由于缺乏做好这一 工作的本领,或由于自身不正,起不到带头示范作用等,没有为此尽到责任,有的甚至 起了负面作用。环境不良尤其是环境恶化,必然会引起农民群众的不满、产生和存在妨 碍稳定和发展大局的诸多矛盾。
五是因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正而引起的干群矛盾。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经 济、 政治 、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的素质如何、作风怎样直接影响到 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影响到党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影响到农村现 代化建设任务的实现。我们诚然要肯定农村基层干部的主流,他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 ,克服困难,扎实工作,为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也需要看到确有一部分干部存在素质不高、作风不正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不少矛盾 。可以说,农村的大量矛盾,都在农民群众与基层干部这一对矛盾上交汇。实践证明, 现在的农村基层干部,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不能帮助和带领群众致富,就 不会为群众所拥护;如果工作 方法 简单粗暴,动辄强迫命令,就会换来群众更强硬的态 度;如果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就更为群众所不能容忍。
大学排名 农村现实矛盾虽然错综复杂,但通过观察和思考可以把握其基本特点:第一、现阶段 农村的所有矛盾,属于 历史 遗留问题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人民内部矛盾。只有立足于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才有可能使农村的大量矛盾得到逐步 解决。第二,农村矛盾冲突的对抗性增强。那些涉众广泛、对全局影响较大的矛盾一旦 激化,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给农村社会乃至国家的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一定要从 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重视农村矛盾。第三,尽管农村矛盾复杂多变,但这些矛盾可预 见,可疏导,可得到正确处理,有些还可以防止出现。能否达此目的,取决于我们是否 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否有正确的思路和方法。第四,利益矛盾特别是经济利益矛盾是农 村所有矛盾中最主要的 内容 ,干群矛盾是众多矛盾中的重点,农村基层干部是一系列矛 盾的主要方面。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三者虽有层次上的区别,但 都为农民所渴望和追求。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扎实有效的工作, 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要求,才能以化解干群矛盾为重点,促进农村矛盾顺利解决.
我们认为,农村众多矛盾中最重要的是干群矛盾。农村基层干部既是一系列矛盾的主 要方面,又是做好农村工作、疏导化解矛盾最重要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以提高干部 素质、转变干部作风为前提,着力解决干群矛盾,促进农村矛盾的顺利解决。
村干部不列入国家干部序列,在各级干部中层次最低,一般认为他们没有什么权力。 其实对农民而言,他们具有很大的权力,而且权力如何行使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也 与很多矛盾是否产生,是否能得到妥善解决息息相关。比如,村干部可以直接调整土地 ,而调整土地即是调整农民既得利益,如果村干部私心重,就会借调整土地之机谋取私 利而引发矛盾;村干部可以支配集体财务,如果村干部民主意识差,重大事情不与群众 商量,办事结果又不公开,必然要引起猜疑,造成矛盾;村民之间磕磕碰碰,自己解决 不了就找村干部,如果村干部不热心为群众办事,一推二拖,或者处理问题不能“一碗 水端平”,就可能使一些矛盾扩大甚至激化;村干部执行征收税费、计划生育等公务, 有的农民响应不积极,有的农民有抵触情绪,本应按照政策,多做思想工作,如果村干 部政策 法律 水平低,强行办事,就会引起与群众的冲突。至于极少数村干部贪污受贿, 违法乱纪,横行乡里,欺压群众,则完全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因此,村干部是大量农 村矛盾的发源地,是防止矛盾激化的第一道防线,对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一定要给予足 够的重视。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