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生产与农民观念更新(1)(2)
2015-05-12 01:13
导读:二、 农村 手 工业 对农民生产观念的 影响 上面我们在说明近代农村手工业收入状况的同时,把它与农业收入进行了比较。这些比较表明,农村手工业不仅
二、 农村 手 工业 对农民生产观念的 影响
上面我们在说明近代农村手工业收入状况的同时,把它与农业收入进行了比较。这些比较表明,农村手工业不仅增加了农民家庭收入的数量,而且使农民家庭 经济 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农民的生产观念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投资的观念。本来,土地在传统 社会 中一向被视为最可靠的财产,世世代代依赖土地为生的农民,执着地追求土地,是 中国 传统农业的一个特色。但由于近代农村工业收入逐渐超过了农业收入,有成为农民家庭主业的趋势(事实上在一些新兴农村工业区已经成了农民家庭的主业),更重要的是作为商品生产,它把农民引入了市场机制之中。逐渐习惯于商品货币关系,成为商品生产者的农民对于新工具、新技术以至新的商品品种都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在这一方面,农村工业比封建社会中的城市作坊手工业观念更为开放。城市手工业中,有些受行会规章制约,不能任意招收徒弟、扩大生产、改变商品的品种规格;有些则是把生产技术保留在家庭内部,秘不外传,造成中国 历史 上不少精湛的手工业技术和工艺失传。农村工业中则很少这些限制。
自本世纪初开始,手工业生产中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效率较高的工具,如铁轮织布机、提花机、轧花机、弹花机等。这些机器使生产效率成倍以至成数倍地增长,铁轮织布机的生产率是旧式木机的8.8倍,轧花机的生产率是旧式轧车的 5 倍,弹花机的生产率是老式弹花吊弓的16倍以上。在丝织业中,新式脚踏纩车比手摇纩车效率既高,质量又好,铁轮平纹织机的生产率是木机的 4一8 倍,而新式提花机在提花楼上安装有按照显花程序编制的打孔纸板,可以自动提综织出提花图案,与旧式提花织机相比,既免去了提花工,又可以减少提花差错,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和质量都得以提高。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这些机器和工具最初都是为城市的作坊手工业引进的,它们的造价也比传统的农村手工业工具昂贵得多,但却很快就在农村家庭手工业中得到推广,特别是在一些新兴手工业区中,其普及之广,更新换代之快,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令人吃惊的。例如棉纺织业中所用的铁轮织布机,在高阳、潍县等近代著名棉手织区都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全部淘汰了旧式木机。尤其是在高阳手织区,一些村庄中几于一户一机或一户数机,如高阳县城东15里的小王果庄,一共不过300户人家,1916年时,普遍使用小提花机织布, 比起旧式木机来已经进了一大步,1926年以后,人造丝织业兴起,织户争相购买,小提花机迅速淘汰,到1937年,全村共有大提花机300多张。高阳县城东12里的李果庄,1937年全村不到400户人家,拥有铁轮织布机700多张。高阳县城西南10里的于留佐村,100多户人家有200 多台织机,还有20余家小工厂。县南的延福村共200多户人家,1921 年尚只有铁机 20 多张,1927年改织大提花机,很快就 发展 到300多张[24] 。据说当时在天津,人们常因争购提花机而发生争吵,因为谁有了一架提花机等于马上便可发财。
在江苏南通织布区,乡村织户原用拉梭机织布,1930年冬季,南通通华织布厂由上海购入了20台铁轮织布机,织工见机式更新,欲购者颇多,送机器来安装的机匠与当地一位木工合作,在南通建立了布机装配工场,当地农民在通华织布厂学会三五个品种,即退出工厂自购织机,自己织布出售,到1932年 6 月,乡村铁轮织布机已达万台之多[25] 。江苏省的江阴县,1924 年刚开始推广拉梭机,铁轮机的使用还要更晚,而到30年代中期,全县已有拉梭机3万余台, 铁轮织布机近1.3万台[26] 。
在植棉区,新式轧花机的推广速度也相当快。在河北省的广平地区,1910年从日本引进足踏轧花机,仅一年时间,广平府属的曲周县就有了500多架轧花机,永年县临洛镇附近有100多架,肥乡县有400余架。[27] 民国以后,轧花业发展更快,一些产棉大县常有数千架轧花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如果说,上述机具还是农村手工业原有部门中工具的更新换代,农民比较容易接受,那么,毛巾和针织品生产出现在农村家庭手工业中,意味着农村手工业增加了新的部门,农民迅速接受了新产品的生产和新机器的使用。我国传统纺织品中并无针织品,直到19世纪末,针织品才在城市中较时髦的喜爱西装的人群中流行, 20世纪初,一些大城市中引进了针织机,到20世纪20年代,在浙江省的平湖、嘉善、嘉兴、石门和硖石一带的城镇和乡村中,已形成了一个针织手工业区,其中仅平湖一县,在1926年就有针织机一万架[28] 。在全国各地农村中,织毛巾比织针织品还要普遍得多。
以上事实说明,在农村手工业充分发展的地方,农民对土地的追求逐渐变得不那么强烈,而是更多的把收入用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特别是在手工业生产力发生较大变革的情况下,手工业生产使收入增加的速度更快,手工业生产所需资本明显较大,收入流向手工业生产而不是农业生产的趋势也更为明显。
农民家庭经济结构的变化,收入的增加,投资流向的改变,新机器工具的使用等等,综合在一起,逐渐引起了劳动者的变化。以农村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棉纺织业为例,农村棉纺织业本来以女性为主,在使用旧式纺车木机的条件下,纺织业是轻体力劳动,技术方面要求灵巧、细致、熟练,工作场所在户内,比较适合妇女,所以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观念。近代以前,地方志中常可见到的记载是,农闲时,男人为了让妇女多纺织,自己作养猪喂鸡等工作,或抱了孩子晒太阳。到近代,纺织业中推广了铁轮织布机,这种机器以人工为动力,需要织布工人有较强的体力,要懂一些简单的机器原理,会一点铁木工活,织布技术则相对简化,只要会接头即可。所以铁轮织布机的操作者几乎都是男子,往日纺织业的主要劳力妇女和儿童变成了辅助工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性别分工的改变在棉织业中最为典型,其他行业中并不明显。像酿酒、制粉、榨油、造纸等作坊手工业,一直就是以男劳动力为主的重体力劳动行业,而织花边、发网、刺绣、编草帽辫等又只能由妇女来作。但这种情况下,性别分工虽无大变化,家庭经济中的性别角色却有相当的改变,以妇女为主的农村手工业一旦成为家庭经济的主业,女性也就变成了主要的挣钱者,对于农村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都应该会发生重大的影响,可惜在现存的史料中这方面的纪录太不足。
农村手工业对劳动者的另一个较重要的影响是,大批妇女劳动力进入了雇佣劳动行列。虽然传统的农村家庭手工业一直就以妇女劳动为主,但女性雇佣劳动却十分少见。近代农村手工业几乎所有的部门中都出现了雇佣劳动,像编草帽辫这样完全由女性从事的行业,雇工 自然 也只会是女性。在棉纺织业和丝织业中,特别是在引进了新式织机的地区,由于织布和织绸工序生产率较高,而整经、络纬等辅助性工序仍以妇女和儿童手工操作为主,对女工和童工的需求扩大,织户常常在需要时一次雇佣多名妇女和儿童突击工作。妇女劳动力进入雇佣劳动行列,打破了妇女不能离开家庭,不能抛头露面等传统观念,因而,凡近代农村手工业有所发展的地区,城市中的近代机器工业在雇佣农村妇女作工人时,都很少受到这类传统观念的阻挠。
最后是农业生产观念的改变。由于一些手工业以农产品或其副产品为原料,而其收入又远远超过农产品本身的价值,使从事该种手工业生产的农民,不再以农产品本身的产量为目标。最明显的例子是草帽辫业。草帽辫的原料是麦秆,是小麦生产的副产品。据史料记载,在河北省大名县一带,农民为了草帽辫生产的需要,选择适合于编草帽辫的小麦品种,拨出专门的土地进行密植,以获得细长白软的麦秆,小麦产量则全然不顾,形成了原料生产专业化[29] 。河南省的南乐、清丰和山东省的观城,也是用专门种植的细麦作为草帽辫原料。[30] 其他草帽辫产区虽少见这样的原料专门生产,但为了获得优质草帽辫原料而牺牲小麦产量的情况则比较多见。众所周知,小麦产量和质量与其收割时间有密切关系,收割过早,麦粒不够饱满,既降低产量,又影响质量;收割过迟会造成掉穗减产。最理想的收割时间是麦穗成熟的前一天和当天,但编草帽辫用的麦杆收割最佳时间却是麦穗成熟的前四五天。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草帽辫产区的农民常常会宁愿少收小麦而提前收割以获得优质麦杆。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共4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史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