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生产与农民观念更新(1)(3)
2015-05-12 01:13
导读:三、 农民消费观念的变革 近代 农村 手 工业 作为商品生产,在生产和交换方面都与农业有很多不同,这些不同之处在 影响 农民的生产观念的同时,也必
三、 农民消费观念的变革
近代 农村 手 工业 作为商品生产,在生产和交换方面都与农业有很多不同,这些不同之处在 影响 农民的生产观念的同时,也必然影响农民的消费观念。
在近代农村手工业发达地区,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农村商业格外发达,另一个就是近代工业品大量进入农村。如河北省高阳织布区一个重要集镇莘桥镇,镇上不但有布线庄、染坊、杂货铺、饭馆、铁器铺,有好几家点心铺,有专制烧鸡的店铺,有邮局,甚至有加工大米的碾坊,还有一位德国
留学生开的一家西医诊所。在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河北省高阳县的小王果庄,300户的村子里有3家杂货铺,各种日杂商品干鲜果品样样齐全,还有3家肉铺,几家饭馆,3家专卖烧鸡的铺子。不仅高阳城里的商品,甚至保定城里的商品,小王果庄的街上都有得卖。该村并无集市,织布业虽发达,织布户买线卖布都要去县城,村内并无布商,所以这些店铺不可能只为商人服务,这些商品也不会只供商人消费。小王果庄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织布户进城买线卖布,既不用木轮手推车,也不用肩挑背驼,而是普遍使用自行车。1937年前,全村有日本进口的“僧帽”牌自行车100多辆。[31] 要知道,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只是到40年代自行车才成为一种较为大众化的代步工具,此前自行车不过是时髦青年的玩具罢了。自行车不是生产工具,但骑车既比步行速度快,负重多,又比乘汽车灵活省钱,当时的农民虽未明确提出“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但时间与金钱的关系他们是知道得很明白的。该村农民消费观的另一个变化是,由于纺织业收入远大干农业,从事手工业赚了钱的人家往往不再买土地,而是热衷于盖房子。
手工业生产对农民消费观的影响在纺织品市场上表现得相当明显。在一个农村棉纺织业发达的地区,人们会认为,当地的农民近水楼台,理所当然以穿用当地产品为主。事实也确是如此,但另一方面,在近代的几个著名农村纺织业区,洋布——机织布——呢绒绸缎等较为高档的纺织品都有相当大的消费量。纺织品本身是一种弹性相当大的消费品,穷苦农民只能满足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甚至一件粗布衣服穿上十几年几十年,而一旦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一旦农民的收入不再受变幻莫测的 自然 条件制约,他们对纺织品数量和品种的需求都会增加,农民家庭会尽可能为老人置办一身丝绸衣服,至少也要准备丝绸寿衣。细薄平滑、色泽美观的机织布会成为青年妇女和儿童的年节
服装,上学读书的农家子弟可能穿洋布缝制的学生服,青年农民也有可能在干活时穿的衣服之外,置备上集市走亲戚用的“礼服”。
近代农村中消费的工业品,不止纺织品,以河北省的定县为例,1933年,定县输入的近代工业产品价值192.3万元。占第一位的是纺织品,其中棉纱价值66.78万元,各种棉麻丝制品31.07万元;其次是各种燃料(煤、炭、火柴、煤油、汽油等)52.54万元;再次是卷烟,14.21万元;其他毛革制品、碱、糖、味精、酒(各种瓶酒、啤酒、白兰地酒等)、汽水、罐头、西药、自行车及零件、抽水机、梳毛机、车床、钟表、各类铁器、农机具、玩具、文具、染料、油漆、电筒、电池及其他电料、玻璃器皿、图书、纸张、化妆品、卫生用品及照相器材等,共27.71万元。 [32] 当然,这些工业品不会完全用于农村,但定县 经济 在20世纪30年代以农业和农村棉纺织手工业为主,无论县城和集镇,都没有什么规模较大的手工业作坊或工厂,非农业人口仅限于政府各部门、铁路及邮局的职工、中小学教职员工和学生,再就是商人,而定县的商业繁荣恰恰是源于农村土布生产的 发展 ,除了布商之外,定县的商人并不多。所以定县的工业品市场应该是以农村为主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近代工业品进入农村市场,在当时人的眼中似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一个原因,我们不否认一些近代工业部门与农村手工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对农村手工业有一定的冲击,但无论如何,近代工业品要想进入农村市场,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是要农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确切地说是要农村市场上有购买力的需求扩大;第二个条件就是农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如果说第一个条件还可以通过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实现,第二个条件却必须依靠农业以外的部门——手工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和其他副业——来实现。只要一个农民还以农业生产为主业,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我们就很难想象他会轻易出售赖以维生的粮食,去购买那些好像没有多大用处,并不是生存所必须的物品。
我们知道,农业生产是以年为周期的,收获以后,要以产品供应一年的消费,或者至少到下一季收获。因之,农民家庭必须储备够一年使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若有盈余才可能进一步改善生活。在生产是直接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为了交换或出售的地方,也就是说,在 社会 产品只有很小的部分采取商品形式的地方,产品的绝大部分留在它的所有者手中,直接转化为备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33]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 中国 传统社会中,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就是这样留在农民手中,或作为地租留在地主阶级手中,成为储备起来的生产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传统经济的自给性,共同决定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阶级——农民和地主——都以年为时间单位安排生产和消费,社会其他各阶层的消费亦同时受农业生产的制约。国家赋税按年征收,百官俸禄以年 计算 ,读书人设塾教书,束修亦以年为单位计量。他们的收入既以年为周期,消费支出也必得长远安排。一年有300多天,而这300多天中,又不知大自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手头有够一年所用的储备,也仅仅能维生而已,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农民社会中,俭朴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生存之必须,社会习俗亦把家有盖藏作为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富足的标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近代中国社会沧桑巨变,政府官员、商人、实业家以至工人,总之,城市居民的收入不再以年为单位,而是以月、周甚至日为单位,但农业生产却始终要以年为周期,主要依靠农业的农民也仍然以年为时间单位安排生活。农村手工业的发展改变了这种情况,大部分手工业生产不受季节限制,全年均可进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分开进行,每一个环节的生产周期缩短到只需数天,最短的可以只有一天;商业和商人资本的发展从原料和生活资料的供给以及产品的销售两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这种情况下,生产者用不着储备全家全年所需生产生活资料,他们的经济状况亦不许可这样做,而更重要的是,从争取最大利润角度出发,他们也不应该这样做。
在生产周期缩短,收入又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农村中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消费模式。其实,这种情况早在清前期就已经在一些农村手工业商品生产较发达的地区出现。如清代江南棉纺织手工业区,从事手工业的小农家庭不再追求家有盖藏,他们“往往家无斗储而被服必极华鲜”[34] 。“不论贫富贵贱,在乡在城,俱是轻裘,女人俱是锦绣,货愈贵而服饰者愈多”[35] ,“往往有乡村妇女,簪必金珰,衣必锦绣”[36] 。这是因为,生产周期的缩短必然会引起消费周期的缩短,同时引起生活消费观念的改变。如果说一个以农业为生,生产周期以年计算的小农,家中至少要有够一年半或两年以上生活的存粮,才可以考虑温饱之外“奢侈”一点的消费,那么一个以手工业为主业,生产周期以集期(当地每两次集市之间的间隔)计的农民家庭,只要有两个集期的生产生活资料储备,就尽可以放心花钱了。
在近代史料中,我们很少看到类似上述清前期史料中那样的描写,似乎近代农村手工业的致富作用还不如清前期。其实不然,传统社会的文人对于农民的“奢侈”生活不能理解,或大惊小怪,或作世风日下的感叹;而近代的知识分子更多的是关注农村的贫困,农民的艰辛。由此出发,他们往往会把一些现象作消极的理解。而其中最为错误的就是把近代工业品进入农村市场,视为破坏农村经济,降低农民生活水平的负面因素。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例如,几乎在所有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地方志中,还有大量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报刊文章中,都有洋纱洋布入侵农村后,迫使农民放弃了自己纺纱织布,转而到市场上购买,造成了农村棉纺织业的衰退,加重了农民负担的记载。还有不少议论说,洋货充斥农村市场,农民十之八九身上有洋货,利为外人所得,农村必然因之贫困等。甚至至今仍有一些 研究 近代经济的文章,引用这些资料来说明近代工业对农村手工业的冲击,说明外国资本对中国农村的掠夺。这些文章都忘记了一点:如果洋布进入原来就没有农村手纺织业的地区,自然另当别论,但如果当地农村中原来有棉纺织业,农民要放弃自给生产改而在市场上购买,其前提条件必然是,农民把原来从事棉纺织业的时间投入农业或其他农村手工业,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换句话说,农民家庭由此所得的收入,在购买与原来由自己生产的棉纺织品同量的商品后仍有剩余。
同样,如果农民用卷烟取代了自种的烟草,可以肯定农民把原来种烟的土地用来种其他作物,或把种烟草的劳动力用来从事农村手工业,得到的收入比原来更高。如果农民使用了其他近代工业制品——无论农村中原来有没有手工生产的同类产品——必要的前提条件都是农民有购买这些东西的钱。所以,工业品和其他非生活必需品进入农村,意味着农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反映了农民家庭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般来说,在近代中国,要依靠农业大幅度增加收入是很难的,农民家庭收入增加主要还是依靠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当然,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也有可能提高农民收入,但在近代人口、土地和农业生产力的水平上,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因而,农民消费观念的更新,主要依赖农村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综上所述,近代农村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首先是增加了农民家庭的收入,当手工业收入超过农业收入以后,农民家庭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民的生产观念随之改变。资金逐渐流向手工业而不是农业,家庭主要劳动力也有向手工业转移的趋势。为了进行手工业生产,有时农民会不惜牺牲农业收成。农村手工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改变了农民家庭的生产周期,把农民卷入市场经济之中,从而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
共4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史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