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1)网
2015-05-11 01:00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1)网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鸦片战争时, 中国 尚未走进世界市场。到苏伊士运河开凿
鸦片战争时, 中国 尚未走进世界市场。到苏伊士运河开凿后,欧亚水运便当,中国之农产品渐渐出口而加入世界市场,不过营业数量到现在为止,仍只占世界贸易的很小部分。这表现中国仍是 经济 落后而未 发展 的国家。其理由是因为4万万人购买力低弱,市场表面上大而实际很小。从这点可以明白中国 农村 是十分穷乏,因为中国人口8/10为农民。
在最近30年内,代表全国经济的主干的农村, 已很穷困,而且穷困的情形更日益加深和扩大。约20年前起,主要的农产米、小麦、面粉,开始大批运进中国。经过近年的大水灾,食粮的进口更是增加。
今年(1940年)和上年比较,虽收成并不坏,而今年米的进口,较去年增加几乎一倍。又因为大批的农产品和其他五金原料、煤油等的增加,今年1月至10月底止,我们全国进口的总量,虽仅15400万镑,而进口的入超约等于进出口总额的一半。这样看来,中国所谓“以农立国”的话,是动摇了。15年前,章士钊先生提倡“以农立国”,曾引起一般人对于农工不偏重的争论。但是15年来的 历史 已使“以农立国”的 理论 ,失去基础。
近代历史上有 政治 独立而经济作附庸的国家。譬如19世纪的美国和革命前的帝俄。但是从没有见过政治不独立的国家,能有经济上的自由和发展的希望。没有一个人能说非洲和亚洲各殖民地,它的经济是真正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条件是在真的改好。历史上的事实告诉我们,一般民主的改善,完全要靠对外政治的独立,和对内政治的清明。对外的独立就是抗战的基本观念。而国内政治的清明,亦即建国的根本观念。
近30年来,虽专制的帝制已废,民主政体的门面是已有雏形,但因为对内对外在政治上尚还没有积极迅速的根本的改善,所以一般的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只有崩溃的现象。要将我们30年中国农村贫穷化的过程来 分析 一下,我们可从下述的5方面来观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一 农产商品化的加速
上次欧洲大战快终了时,我们的棉纱纺织业发展很快,所以我们的棉田扩张很多。先是 工业 家的推动,后为(北伐后)官厅的积极提倡。所以华北、华中棉田增加很快。因此米麦的种植面积,有相当的减少。这就是30年以来农产商品化扩大的第一个现象。这现象对于农村经济的 影响 甚大。最明显的是一般农民依赖货币以收支。因为中国已经加入世界市场,所以这种商品化的影响比宋朝时我们中国农产商品化的程度高得多。对于农民来说,农产商品化意义,即农民脱离自耕自食或自给自足的地位,而更依靠市场与货币。农民经济独立的地位,很快地损失和抛弃了。
农民如果有充分的耕地,有丰满的收入,那么农产越是商品化,农民的收入越多,而生活应当更好。但以中国的情形言之,则全得相反的结果。因为中国一般的农民,他的耕地是很小又很零碎,不能大量生产。因此各个农家生产品的量很少,没有力量和商人讲价。因此不能抵抗奸商的欺榨。在现有土地制度的情形下,中国的农产越是商品化,人民痛苦越利害。
近年来农产商品化的第二个显著的现象,就是鸦片的种植。有一时期,政府表面上禁烟,实际上是无形中迫得农民多种烟。因为烟田税非常重,而收税的官吏种种腐败舞弊。不种烟的田’也要被征烟税,所以农民不得不种烟。如果种普通的
作物,其收入更无法交纳捐税。禁烟的结果,变成无形的推广种烟。(有不少军阀对不种鸦片的农民收懒捐)
抗战以后,政府在西南产烟之地严厉执行铲除烟苗。但因为没有替农民想办法,使其可以改种其他作物,而同时能维持其原来的生活。因此许多农民破产。在滇西一带,因不种烟而破产的农民,许多都跑到缅甸北部作苦力。这种现象,亦即证明在中国现有的土地制度下,农产商品化对于农民生活恶化的影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至于因为信用借款的关系,而增加桐油的输出,因此桐油种植的面积,很快地增加。不但四川,湖南,即在浙滇桂,也很快的推广。据说一桶桐油可换两桶煤油。这种商品化的农产,对于经济作战方面贡献甚大。但因为统制价格的关系,种桐油的农民所能得到的收入,远不如他们所应当得的价格。因此大批桐油的种植,和大批桐油的输出,并未使生产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
二 纯封建制渐归消灭
农产商品化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早已使土地商品化。这种历史从商鞅时起,一直到现在已有二千年光景。土地不买卖,是封建制度的基本因素。自秦汉以来,土地可以买卖的区域,是渐渐扩大。也就是说纯封建的逐渐破坏。直到现在只有西南偏僻的边疆地方,因为少数民族保有他们民族利益的关系,故还有纯封建的遗迹。
抗战以来,工商业的资本退移到西南,压倒了少数民族的经济势力。或者利用垦殖的名义去圈地,或者用农业试验场的名义去并吞少数民族公有的茶山,或者用救济战时难民或归国华侨的名义,强制收买少数民族向来不出卖的土地。因为这些所谓抗战建设的办法很快的破坏了原始公社土地公有的制度。
在滇南十二板(版)纳的一部分,可说是中国纯粹封建存在的地方。然而因为农产商品化的关系,和抗战以后外来经济势力的压迫,纯封建制也站不住了。四五年前,南峤,佛海,车里和思茅、普洱一带,情形是不同的。思普一带早经丈量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而十二板(版)纳各县土地尽归村有。此种村有不是阎锡山氏所说的“村有”而是传统原始公社式的村有。最近几年变化很快。外来的商人和归国的华侨现在已经借用公司的名义,通过县政府的力量,收买土地,南峤,佛海已有这种情形。在不久的将来,车里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以车里来说,商业的影响和官厅的剥削,早已使纯封建 社会 渐渐地变成一半封建的社会。除了像车里以外,全中国早已脱离纯封建制了。辛亥的春天,招商局的轮船载了贡米从上海到天津。那是最末一次的贡米,也可说是最末一次的封建的田赋。民国成立以后,贡米的制度铲除,封建赋税的形式也就消灭了。现在的赋税和兵差大部分是以钱市的形式来征收。所以性质上虽是封建的,形式上已经不是纯封建的了。在纯封建制度之下,没有出钱雇人代替兵役的,而现在许多地方出二三百块钱可以雇用一个壮丁代替兵役。
在纯封建制下的农村,因为富于自给自足性的经济,所以农民的生活程度虽不高,但生活因为有保障而很稳定。在半封建制的情形下,就大大不同了。一方面忍受封建的余毒,另一方面又逃不了资本主义之剥削。这一种双重的压迫已经够受了。又加上中国沦于半殖民地的地位。农民要改善他的生活起来反抗的时候,又因为外国的政治军事的压力,更加遭遇挫折。换句话说,现在农民的经济地位,还不如在纯封建制之下的经济地位。
十四五年前北伐的 时代 ,有些所谓革命理论家的,以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队伍是在佃农。所以当时他们以为粤湘赣的革命力量,是建筑在佃农身上的。这话固然是不错。但这些理论家即因此而发出错误的议论,说华北因为佃农的成分太少,所以不能希望有革命的高潮。而抗战以来,这种错误已经很明显的证明了。
华北许多的游击区域,它的力量不是建筑在革命的农民身上吗?华北的自耕农,和华中、华南的佃农,是一样的贫穷,一样的受压迫。所以他们的革命情绪,是没有两样的。在我们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地权集中了,耕地分散了,佃农和自耕农经济的比较地位,没有多大分别。华北的一般自耕农,种30亩以上的是少数。因此也一样很贫穷。北方自耕农和南方的佃户,在经济上既是同处低落的地位,他们对于革命的要求是没有分别的。现在中国农民不论南北,多武装的加入了民族革命战争,就表现了全国农民迫切地要脱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痛苦。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陈翰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