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租佃关系

2015-05-13 01:40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租佃关系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本文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 农村 的土地分配
本文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 农村 的土地分配及其变化》一文的姊妹篇。文内使用的数据,仍主要是1958年第二次无锡、保定调查后由负责保定调查的河北省统计局保定农村 经济 调查办公室汇总编辑的《1930-1957年保定农村经济调查资料》的东顾庄、何桥、固上和李罗侯4村部分(1958年7月油印本),以及保存下来的当年调查的4村分户卡片。同时,写作中还 参考 了历次调查的村概况报告及张培刚的《清苑的农家经济》、河北省统计局的《廿八年来保定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930年-1957年》等公开、未公开发表的 文献 。

一、租佃关系

1、土地租佃的一般情况

租佃关系是 中国 传统封建土地制度下一种基本的剥削关系。不过在清苑农村,如同在华北其他地方一样,租佃制度不如南方那样发达和普遍。根据调查汇总数据,1930年东顾庄、何桥、固上、李罗侯4村共有48户租入423.6亩耕地,另有20户租出732.5亩耕地。该年4村总户数为867户,占有耕地总面积为19504.07亩,使用耕地总面积为19162.12亩[1] ,租地户和出租地户合计仅占总户数的7.8%,租入耕地面积仅占使用耕地面积的2.2%,租出耕地面积仅占占有耕地面积的3.8%。1936年4村总户数为931户,占有耕地总面积为20562.18亩,使用耕地总面积为20264.5亩,共有29户租入341.9亩耕地、15户租出634.85亩耕地,租地户和出租地户合计占总户数的4.7%,租入耕地面积占使用耕地面积的1.7%,租出耕地面积占占有耕地面积的3.1%。1946年4村总户数为1086户,占有耕地总面积为21560.31亩,使用耕地总面积为21530.71亩,共有35户租入177.8亩耕地、16户租出333.75亩耕地,租地户和出租地户合计占总户数的4.7%,租入耕地面积占使用耕地面积的0.8%,租出耕地面积占占有耕地面积的1.5%。上述数据表明,租佃关系在这个地区是不普遍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清苑县,多数地主都不专门出租土地,依靠地租剥削过活。出租土地的多是家不在农村的城居地主或者是在农村有地的城市工商业者,他们因不在农村居住,无法直接经营,故将土地出租。有些富农除自己经营大部分土地外,也出租一小部分土地。此外,个别中农和贫农也有出租土地的,这种情况多是由于自家缺乏劳动力并无力雇工经营,以鳏寡孤独户居多。租入土地的绝大部分是中农和贫农。中农租地的都是家里劳动力多,土地不足,因而租入一部分以资弥补。也有个别的地主、富农除自家土地外,还租入一部分从事经营。如1930年调查户固上村的富农王老增,自有土地150亩,因开粉房发财,又租入土地四五十亩,雇佣6个长工,农闲时从事粉房工作,农忙时耕地。解放前3个年份4村各类人户租入、租出土地的情况分别见表1、表2和表3。

表1 1930年清苑县4村各类人户租入、租出耕地情况


人户类别|租 入———租 出
——|户数|%|数量(亩)|%|户数|%|数量(亩)|%

合计|48|100|423.6|100|20|100|732.5|100
地主|2|4.17|31.0|7.32|7|35.00|570.3|77.86
富农|4|8.33|89.5|21.13|1|5.00|30.0|4.10
中农|7|14.58|70.0|16.53|4|20.00|75.5|10.31
贫农|28|58.33|171.6|40.51|2|10.00|8.0|1.09
雇农|7|14.58|61.5|14.52|4|20.00|20.7|2.83
其他|-|-|-|-|2|10.00|28.0|3.82

表2 1936年清苑县4村各类人户租入、租出耕地情况

人户类别|租 入———租 出
——|户数|%|数量(亩)|%|户数|%|数量(亩)|%

合计|29|100|341.9|100|15|100|634.85|100
地主|1|3.45|11.0|3.22|1|6.67|379.5|59.78
富农|1|3.45|53.0|15.50|2|13.33|33.75|5.32
中农|10|34.48|113.3|33.14|8|53.33|203.3|32.02
贫农|17|58.62|164.6|48.14|2|13.33|15.0|2.36
雇农|-|-|-|-|2|13.33|3.3|0.52

表3 1946年清苑县4村各类人户租入、租出耕地情况

人户类别|租 入———租 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户数|%|数量(亩)|%|户数|%|数量(亩)|%

合计|35|100|177.8|100|16|100|333.75|100
地主|-|-|-|-|1|6.25|103.5|31.01
富农|-|-|-|-|8|50.00|57.0|17.08
中农|10|28.57|66.8|37.57|7|43.75|173.25|51.91
贫农|24|68.57|109.0|61.30|-|-|-|-
雇农|1|2.86|2.0|1.12|-|-|-|-


清苑县多数地主不将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除了这里素来缺乏租佃传统外,主要经济原因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天灾频繁,出租土地对地主来说地租难有保证,对一般贫穷农户来说也租种不起;而雇工经营,由于这里人工费用较低,比出租更为有利。清苑县地势低平,又处在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降雨集中且雨量不稳,故水旱灾害较多。在这种条件下出租土地,地主为避免遇灾收不到地租的风险,多采用“上打租”即预先收租的办法,这对于一般贫穷农户难于承受,因此租地种的不多[2] 。贫农租地种的少, 自然 也就限制了租佃制的 发展 。

出租土地和雇工经营的比较,可以这样举例说明:假设一户地主有耕地100亩,平均亩产粮食100斤,那么,如果他将土地出租,地租率为50%,一年的地租收入约为5000斤。而若雇工经营,这样的土地规模在当地最多用2个长工就足够了。一个长工每年的工资和伙食折算成粮食大约700斤,用2个长工一年的成本约为1400斤;再加上农忙雇请短工的费用,总人工成本可以估算为2000斤。100亩耕地一年的其他生产成本如种子、肥料、农具损耗等等都加上1000斤也已足够。这样,雇工经营在支出人工和各种其他生产成本之后,地主可以获得净收入7000斤,即得到100亩耕地总产量的70%,比出租收入多得20%。除了这样的好处,由于当地的长工还保留了较多的对雇主的封建人身依附残余,雇主还可以得到雇工额外服务的好处。按照当地习惯,长工平时在种地之外,雇主家的各种杂务劳动如盖房、赶车、挑水、碾米、做饭、喂牲口、养鸡甚至洗衣服、抱孩子等等,也都要承担。这些额外好处,使地主更愿意雇工经营。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清苑的土地租佃手续比较简单,一般由租地人与承租人订立契约,规定租种亩数、租额、期限及交租办法,就可以领地耕种了。对经济条件较好、出租人比较熟悉的佃户,有时只口头约定条件,并不订立契约。订约一般在每年秋季收获之后、冬闲之前,租期多为一年,到期再续,长租的不多。

2、地租形式及地租率

(1)分成租

清苑的地租形式以定额租居多,分成租很少。分成租在当地也叫“客租”,多发生于亲邻之间,较少明订契约,一般只是口头议定条件,租期亦不限定。分成租下的不少出租人并非经济条件优裕的大地产所有者,而只是由于自家缺乏劳动力,才将土地出租。有时承租人的经济条件反比出租人要好。分成的比例,如果地主只出土地,其他什么都不供给,收获后一般得土地正产品的一半,这种情况最多;如果地主还提供农具、牲畜、种子、肥料等项生产资料,则有主6佃4、主7佃3及主8佃2几种分成比例,视地主提供的生产资料多少而定。交租办法,最普通的是收获时地主亲到打谷场与承租人当面分割;也有不当面分割而由承租人自己或委托他人送到地主家的。[3]

(2)定额租的两种形式及地租率

定额租有实物租和货币租两种,也称“粮租”、“钱租”。清末及民国初年,华北农村仍十分流行粮租[4] ,但三十年代初调查时,钱租比例已经超过粮租。1937年以后,因通货膨胀,币值暴跌,实物租出现回潮,在一些村庄超过钱租重新成为主要的地租形式。本文 研究 的4个村庄的粮租和钱租相互比重消长的情况,参见表4和表5[5] 。这两个表,表4只是3个村庄租入耕地的统计,表5虽是全部租入、租出耕地的统计,但只限于一个村,因此结果不一定十分准确,但粮租比重在3个调查年份逐次上升的大趋势还是显示得很清楚的。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表4 1930-1946年东顾庄、何桥、李罗侯3村人户租入耕地的粮租和钱租比重

时间|粮 租————|钱 租————|钱租∶粮租(粮租=1)
——|户数|面积(亩)|户数|面积(亩)|户数|面积

1930(1)|10|51.5|12|72.5|1.2|1.4
1936(2)|5|31|3|23|0.6|0.7
1946(3)|7|29.8|2|9|0.3|0.3

注:(1)本年总计有25户租入耕地,其中3户无法确定粮租、钱租面积,未计入。
(2)本年总计有13户租入耕地,其中5户无法确定粮租、钱租面积,未计入。又本年李罗侯村调查户卡片大部分已经缺失,故未对该村进行统计。
(3)本年总计有21户租入耕地,其中12户无法确定粮租、钱租面积,未计入。

表5 1930-1946年固上村人户租入、租出耕地的粮租和钱租比重

时间|租入耕地面积(亩)——————|租出耕地面积(亩)
——|粮租|钱租|钱租∶粮租(粮租=1)|粮租|钱租|钱租∶粮租(粮租=1)

1930|35|272|7.8|38.3|595.4|15.5
1936|37.5|220.5|5.9|54|458|8.5
1946|41|42.8|1.04|34.55|177.2|5.1

下面来看定额租的地租量和地租率。现存4个村的分户卡片的个别样本的地租量是有很大差异的。例如同是粮租地,每亩租额有的只有10余斤,有的则高达100斤以上;同是钱租地,每亩租额低的仅有1元多,高的可达10余元、甚至20元以上。由于耕地的等次不同,收益差别很大,租额自然不会相同。同样收益的耕地,在不同村庄之间,以及不同的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间,租额也会有一定差异。为了得到4个村定额租的地租量的一般概念,我们根据它们的租入、租出耕地面积及粮、钱租总租额,分别 计算 出粮租和钱租的每亩平均租额,如表6所示。

表6 1930-1946年清苑县4村的平均租额

时间|粮 租—————————————————|钱 租
——|总面积(亩)|总租额(市斤)|亩均(斤/亩)|总面积(亩)|总租额(元)|亩均(元/亩)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930|185.00|9844|53.2|939.90|6130.80|6.52
1936|132.50|6310|47.6|701.50|4350.53|6.20
1946|105.35|6170|58.6|269.00|1883.76|7.00

从表6看出, 这4个村的定额地租的一般水平,在三十年代中以前粮租大约为每亩50斤上下,钱租为每亩6元多;1946年,粮租涨到接近每亩60斤,钱租涨到每亩7元左右。这个结果,粮租水平与4个村多数样本的情况是符合的,钱租水平由于除固上村以外的几村可供计算的样本数太少且基本都是高租额的,要稍微偏高一些。如果只计算固上村的平均每亩钱租额,1930年为5.99元,1936年为5.82元,1946年为6.63元。
在上述地租水平下,地租率是多少呢?首先看粮租。清苑县耕地绝大部分都是种植粮食的,因此实物租以交粮为主,故称粮租。粮租的平均每亩租额我们已经知道,只要再知道当地粮食作物的平均每亩产量就可以计算出粮租的地租率了,即:

粮租地租率=(亩均粮租额÷粮食作物平均亩产量)×100%。

在现有的调查指标中,有包括粮食作物在内的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及其总产量,因此比较简单的作法是按播种面积计算每亩产量。但是由于播种面积包含有复种因素在内,这种计算的结果只能是近似的。更准确的计算应该用耕地面积而不是用播种面积。从现有的调查指标中虽然不能直接得到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但可以通过耕地总使用面积和总播种面积求得总复种指数,然后在假定粮食作物的复种指数与总复种指数相同的前提下,通过粮食播种面积计算出其耕地面积。清苑县的耕地绝大部分都种粮食,其他作物占的比重很小,这样计算得到的结果应该是基本符合实际的。用上述 方法 ,我们计算得到4个调查村解放前各年份的粮租平均地租率,如表7所示。

表7 1930-1946年清苑县4村的粮租平均地租率

年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亩)|复种指数(%)|粮食作物耕地面积(亩)|粮食总产量(市斤)|平均粮食亩产(斤/亩)|粮租平均租额(斤/亩)|粮租地租率(%)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1930|21251.71|117.4|18101.97|2295389.4|126.8|53.2|41.96
1936|22317.25|117.6|18977.25|2481571.3|130.8|47.6|36.39
1946|23093.93|119.3|19357.86|2782315.0|143.7|58.6|40.78

注:复种指数=(总播种面积÷耕地总使用面积)×100%,根据4村汇总数据计算。
粮食作物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复种指数

钱租的平均地租率可用亩均钱租额除以耕地的每亩平均产值得到,耕地的每亩平均产值则可通过植物栽培总收入和耕地总使用面积两项调查指标求得。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1930-1946年清苑县4村的钱租平均地租率

年份|植物栽培总收入(元)|耕地总使用面积(亩)|每亩平均(元/亩)|亩均钱租额(元/亩)|钱租地租率(%)

1930|233458.59|19162.12|12.18|6.52|53.53
1936|274393.25|20264.48|13.54|6.20|45.79
1946|304218.65|21530.71|14.13|7.00|49.54

表7和表8显示,粮租的平均地租率约为40%上下;钱租略高,在45.79%-53.53%之间。不过,上文说过,由于样本关系,这里用于计算的4村平均钱租额要比实际数字高一些。如果用固上村的平均租额计算,则钱租的平均地租率1930年为49.18%,1936年为42.98%,1946年为46.92%。无论粮租还是钱租,地租率都比分成租通常情况下的50%要低一些。这是符合逻辑的:分成租50%的普通地租率一般仅指土地的正产品而言,而实际上,除正产品(通常为大秋作物)之外,农户从土地上总还有其他收入,这些额外收入按习惯是不交租的。所以,考虑到农户的额外收入,分成租的实际地租率要低于50%。此外,在分成租下,地租量随年成好坏而高低不同,遇到歉收,地主的收入是要减少的。而在定额租下,清苑的传统习惯是即使歉收租额一般不减,这也会使定额租在租额的确定上较通常年景的分成租租额要稍低一些。

以上讨论的都是正租。实际上,在正租之外,有的佃户还要受到额外剥削,特别是发生在大户地主与贫穷农民之间的租佃关系更是如此。额外剥削包括劳役性质的,如白给地主家干些杂活;也有实物性质的,如给地主送些时鲜水果、蔬菜等。这些额外剥削,可以视之为附加地租。附加地租一般不出现在租约上。

(3)押租及“上打租”

清苑地区的租佃有些在订约时要收取押租,数额一般相当于一年的地租。收押租的都是较长期的租佃,如3年、5年或更长期的,一年租期的不收押租。押租在承租人退耕时返还,如有欠租则作抵。

交租时间除分成租外普遍实行“上打租”,尤其钱租差不多都是上打租。所谓“上打租”,就是先交地租,承租人于订约时就预先把一年地租交清(有的分两次),然后才领地耕种。上打租使地主既避免了佃户欠租的风险,还可以额外占有一年租金的利息。但这种制度加重了佃户的负担,不但要借债先付地租,而且还要承受遭灾歉收的全部后果。清苑地区许多缺地贫农并不租地耕种,而宁愿为人雇工或寻求其他谋生之路,上打租制度使其“租种不起”是一个重要原因。抗战时期,一些根据地村庄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斗争,废除了这一制度。

地租并不是佃户的全部负担。按照清苑租地的习惯,出租的土地虽田赋仍归地主负担,但杂捐杂税要由租种者缴纳。抗战以后,税捐日多,土地负担加重,因此有的地主减少地租甚至不收租,但一切税捐都由租种者代为缴纳。调查资料中1946年的数据很多只有租地面积但没有租额,多数都是这种情况。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史志宏
上一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土地分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