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江西农史要略(2)(1)(3)
2015-06-05 02:33
导读:三、"文革"期间农业的曲折 发展 1、"左"倾错误政策的严重 影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江西农业进入长达10年的艰难发展时期。这种艰难,主要是盛极
三、"文革"期间农业的曲折 发展
1、"左"倾错误政策的严重 影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江西农业进入长达10年的艰难发展时期。这种艰难,主要是盛极一时的"左"倾错误政策和一波一波的动乱 社会 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的破坏性影响。ソ西 农村 和农业生产秩序真正受"文革"的破坏性影响,是从1967年开始的。虽然1966年以所谓"破四旧"为主要 内容 的运动,也波及到农村,但各级党政组织和生产形势尚未受根本性的影响,因此这一年农业生产在1965年增长的基础上,仍有较大的增长,并且基本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农村电力网。从1967年1月开始,先是"夺权"风刮遍城乡,农村基层政权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继而出现派性组织(战斗队等)和武斗,部分农民甚至被动员进城参加武斗;后是在省革命委员会筹备组1967年11月24日作出《关于认真开展 学习 〈 中国 农村两条道路的斗争〉一文的通知》后,各地农村被要求密切结合本地"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实际",开展并"把农村中两条道路的斗争进行到底"。这些,构成对农村社会和生产秩序的扰乱,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尤其是所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影响了整个"文革"时期的农村、农业和农民。
1968年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农村混乱的社会秩序有所改变,农业生产基本上得到维持。但错误地批判1960年代初期对农村政策的正确调整,改变农村生产关系,"一平二调",在农业生产和村镇建设上不切实际地搞"一刀切"等做法,为害不小。
改变生产关系的主要表现是扩社并队。1968年10月,省革命委员会第四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通过扩社并队的决议,在全省农村迅速刮起了一股扩社并队风。从该月起,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强行把全省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加以扩并,无论是公社、生产大队还是生产队,大致是两个并成一个,使公社由2195个并为1297个,生产大队由24735个并为12834个,生产队由226189个并为122119个。社队规模普遍扩大了一倍,有的生产队规模甚至达到100户以上。不顾实际的扩社并队,实质上改变了农村原来的基本核算单位,打乱了各生产队原来的利益格局和分配制度,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否定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体制,向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过渡。这就再次造成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进一步损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于生产队规模的扩大,还使不少农民需要跨村生产,因而也增加了他们生产生活上的不便。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扩社并队的同时,全省还推行了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动,收回社员的自留地。据统计,从1968年10月至1971年,全省农村只剩余自留地12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农民人均0.052亩,还低于1961年《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规定的标准,比1967年减少153万亩,平均每人减少0.086亩。同时,对社员家庭副业种类进行限制,例如规定生产队不准搞石灰窑、砖瓦窑;禁止社员从事编织、缝纫、采集、渔猎、养蚕、养蜂等家庭副业,有的地方甚至规定每户社员只准养一只鸡,多了要收归集体。因此,农民从家庭副业中得到的收入,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下降了47%。这种极端的做法,扼制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农副产品严重匮乏、城市市场供应紧缺的局面。ピ谂┮瞪产和村镇建设上强求一律,不切实际地"一刀切",开始于1969年。这一年,南昌县提出的农村"一化带七化"(16)的做法,得到省革委会领导人的肯定,并强令在全省农村推广。"八字头上一口塘"、"拆旧房盖新村"等脱离当地农村实际的活动,随之在农村广泛推开,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与此同时,"一平二调"和"共产风"再次高涨,为修建铁路、大兴水利工程等基本建设,全省无偿地大量调用农村劳力和资金,进行"大兵团作战",是这种情况的典型表现。据农业部门统计,仅1969年和1970年两年,全省平调农村手 工业 联社和供销社资金3340万元,平调农村劳动日1.45亿个。由于大量平调劳动力,有的地方庄稼成熟了,因劳力缺乏而不能及时收获。"一刀切"和"一平二调",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破坏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在这期间,也有农村干部和群众从实际出发,对农村 经济 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抵制和斗争。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抵制"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错误做法,对社员自留地明收暗留,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农业政策的微弱调整
1972年上半年,根据中共中央[1972]17号文件对处理江西 问题 的指示,省委召开了全委(扩大)会议和全省县、团以上干部会议,讨论并作出《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政策的意见》等决定,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对"左"倾错误政策的纠正。
首先,对全面扩社并队进行了纠正。1972年9月,省委下发了《关于合理调整社队规模的意见(试行草案)》,规定了调整社队规模要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经营管理,有利于团结等原则;生产队规模以30户左右为宜,居住比较集中的可以超过,居住比较分散的可以少于30户。经过这次调整,全省人民公社由1257个增加到1557个,生产大队由12726个增加到16813个,生产队由112738个增加到169876个。生产队规模平均由原来的40户减少到28户。
其次,适当增加了社员的自留地,允许发展社员家庭副业和集体手工业。1972年9月,省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的指示》,之后,各地被取消的集市贸易和传统圩日,也有计划地陆续恢复和开放,使农村经济出现几许生机。
再次,对农村分配政策有所调整。提出从积累、口粮分配、劳动管理等方面,注意解决集体增产个人不增收、超支户多、分配不兑现、劳动计酬上的平均主义等问题。提出注意农业的全面发展,不能把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批判。多种经营、
林业生产、农林垦殖场、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政策调整。
3、农业生产的缓慢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农业生产总体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在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努力和斗争下,也使"文革"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农村经济虽然遭受巨大的损失,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成为当时支撑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支柱。主要情况是:农田基本建设持续进行,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在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指1965年-1975年),全省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为5.3亿元,平均每年5331万元,资金比"文革"之前的三年调整时期每年要少1534万元,而实际劳动力则投入较多,因此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1975年和1965年比较,全省旱涝保收面积由88.67万公顷增加到134.67万公顷,农村用电量增长6.9倍,化肥施用量增长20%,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3.1倍。农业生产保持了持续的增长。据江西省统计局编印的《江西统计年鉴》等记载,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全省
农林牧渔总产值和粮食总产量这两大指标的情况为:一是除3个年份外,总体上表现为缓慢的连年持续增长,如以头尾两年比较,农林牧渔总产值由1966年的35.83亿元增长为1976年的44.29亿元;粮食总产量由1966年805.38万吨增长为1976年的1025万吨。但是,增长速度极为缓慢,年度之间的增长率很低。二是比上年减少的3个年份,分别是1967年、1973年和1976年。这3年,也是农村受动乱的"文革"形势冲击最为严重的时期,因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也最大。三是10年间的最高指标出现在1975年,两大指标分别为45.32亿元和1056.79万吨,这一年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国各条战线进行整顿,因此在农业生产上也效果显著。(17)其它农产品,则增减情况不一,如生猪出栏在1975年达到543万头,比1965年增加113万头,麻类、甘蔗、茶叶均有所增长,但棉花、烟叶、水果、
水产品略有减产。ヅ┮ 科技 的创新性成果较为突出。当时在萍乡市从事农业科研的颜农安 研究 员,从1970年起进行杂交水稻研究,1972年在全国最早培育出不育系杂交稻种,次年又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的重大突破。这一科研成果在全省农村广泛推广,对粮食生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萍乡市砚田生产大队1972年双季亩产稻谷达到969公斤,创造全省粮食亩产的最高纪录;江西全省1975年粮食亩产提高到182公斤,比1965年的137公斤增加45公斤,也达到了新的水平。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共5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何友良 曾丽雅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