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城市及其基本特征(1)(2)
2015-08-16 01:34
导读:第三, 在虚拟城市中,由于电子通信和信息系统的发展,使得人类日常生活发生许多质的改变,在诸如工作、购物、娱乐、保健、教育、公共服务和政府
第三, 在虚拟城市中,由于电子通信和信息系统的发展,使得人类日常生活发生许多质的改变,在诸如工作、购物、娱乐、保健、教育、公共服务和政府事务等方面, 都逐渐与空间邻近性失去联系, 传统城市的许多功能的必要性都将消失;远距离工作或电子工作(teleworking) 急剧增加。其中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替代者,即在家工作完全替代传统工作场所里的工作; 二是自雇者,在家里上线工作, 而不是代人工作; 三是增补者, 即把增补的工作从传统的
办公室带回家做。从事这种远距离工作的典型事例, 就是大学教授从事的远距离教学。他们完全可以坐在家里完成授课与
研究生指导工作, 无需在学校里为其专设办公室或办公楼。这当然不是说, 原有意义上的学校在将来会从地球上消失, 因为再好的远程教育也不能替代学生之间, 以及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感性接触和言传身教, 况且中小学生更需要一种集体成长和教育的环境, 需要在现实的社会中长大成人,所以无论到什么时候,学校都不能够完全进入虚拟空间, 离开社会群体而独立办学, 只能是部分地在虚拟环境中进行。
同样, 不管电子时代、电子工作会怎样转变人类的日常生活, 人类还是需要公共场所和公众空间, 还是需要身体或肉体的亲近与接触, 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 空对空地聊天或进行一些其它活动。人来于自然,生于大自然, 决不能完全地离开自然空间而生存。他需要和大自然相接触, 更需要得到社会人的关爱和保护。
所谓“日常生活”就是指人类个体再生产的集合体, 它包括人们通常必不可少、占据绝大部分人生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恋爱婚姻和生老病死。正是这类日常生活使得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 使得一个人在不断的外化过程中, 日益被形成、被对象化和主体化, 从而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所以不论社会发展到怎样一个时代, 现实世界总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与工作基地。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必须拥有公众聚会与活动的场所与空间。与此同时, 也会有大量的网络社团、群众组织或群众公社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乐趣, 使虚拟空间日益社会化, 或是日益形成和扩展着社会化的虚拟空间、虚拟环境。并在此种情况下,形成现实城市和虚拟城市、现实群体和网络群体的互动作用,共同丰富城市公众的日常生活,推动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和层次。
第四,虚拟城市作为当代或后现代社会产生的一种新都市形式, 就是一种信息化城市。它是以信息和知识作基础, 围绕着网络系统而组织, 通过流动空间的形式而构成, 因此虚拟城市又主要表现为一种流动性的过程和多样性的特征。它在人们的视野里, 就是无穷无尽的高速公路、航空路线、光纤网络、电脑系统, 以及30 英尺的屋顶卫星天线。它常常是以均质的、无尽的城郊- 郊区延展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意象和趋势。在这些“边缘城市”中, 标志性的纪念物将不再是马背上的英雄, 而是企业的总部、健身中心, 以及购物广场的核心区里的直抵天际的前庭和四季常青、绿意盎然的遮荫树。这些新都市地区的标志性住宅也不再是都市富豪的阁楼, 或是旧都市贫民的分租住宅中心, 而是一栋别具一格、舒适、温馨、独门独户的住所, 周围环绕着花园和广阔碧绿的原野, 甚至是常常伴有快乐、活泼的林鸟。在这些边缘城市中, 不仅体现着人对自然美和生态美的追求, 也揭示了自然界的简洁性、和谐性及优美性, 赋予人类生活以真实的意义。
据报导, 现在具有这类“边缘城市”特征的地区在波士顿、新泽西州、底特律、亚特兰大、凤凰城、旧金山湾区, 以及华盛顿特区周边增长迅速。仅就现代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 洛杉矶这座枝叶茂盛的树型城市而论, 今天其周边地区不仅有牛马成群的牧场、硕果累累的果园、葱茏茂密的树林, 也有起伏跌荡, 仿佛绿色地毡一般的高尔夫球场; 既有众多水鸟栖息的湖泊, 也有无数匠心独运的别墅。处处可见碧绿如畦的草坪, 清澈见底的池水, 馥郁芬芳的花木, 真有若中国神话中的琼台玉阁、蓬莱仙境, 清纯幽静、优美迷人, 着实令人神清气爽。也无怪现代发达国家的有钱富人都纷纷搬出大都市, 或是栖居于这些边缘城市, 或是干脆移居“穷乡僻壤”, 利用最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将那里建设成为更加优美安谧的栖居地。在他们的周围不仅会有郁郁葱葱的草地, 清新怡人、光洁蔚蓝的天空, 而且较之过去在他们的头顶上又多出一个五光十色的虚拟空间和虚拟世界。
第五, 虚拟城市推动了未来巨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原因是新全球经济和浮现中的信息社会所创造出的新的空间形式, 总是能够无约无束地渗透于各式各样的社会与地理脉络之中。换句话说,现代高科技能够创造各种条件,制造各种设施,生产各种物资, 改造各种生态, 利用和美化各种自然地理环境,建立起一片怡然有序、光明温馨、祥和美丽的新天地。在那里, 凡是人类能想到的,都能做到。人化的自然将会更加多姿多采,诸如什么鱼人世界、海底风光、白昼长照的人造太阳、生物工厂、设计的人体、能恋爱和结婚的机器人、模拟环境、精简的家庭、活动的教室与操场, 组合式快速型和临时性建筑、世界通用的语言机器、超级营养品、进入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基因大夫、集中文理农工医等全部学科教学内容的学院式电脑、无教授大学、智能机侦探, 以及不可尽数的模拟实体和虚拟世界等, 在未来新技术时代都将变成大自然的特殊构成和组分。
为此,有人预计,到2020年,20 世纪的13个拥有10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届时其人口数量都将会超过2000 万, 而且也确实会有大量的人口连接上全球网系统。使它们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焦点; 集中全世界的智慧和信息; 拥有指挥、生产和管理的上层功能, 具备世界上最先进的通讯设备和媒体控制能力。这些巨型城市除了原本就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东京、圣保罗、纽约、墨西哥城、上海、孟买、洛杉矶、布宜诺斯艾利斯、汉城、北京、里约热内卢、加尔各答以及大阪之外,届时还会有莫斯科、雅加达、开罗、新德里、伦敦、巴黎、拉各斯、达卡、卡拉奇、天津和重庆等城市加入这个巨型城市俱乐部。此外, 由于全球网的链接、虚拟空间的结合、虚拟世界的组织, 现在还只有650 万人的香港、700 万人的广州, 届时也会与深圳、珠海、澳门, 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各大小城镇相互联为一体, 从地球上又浮现出一个甚至可以高达5000 万人口的巨型城市。至于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上海、苏州、南通、无锡、常州、镇江和南京, 不仅会通过电气化的铁路、高速公路、现代化的水路、航空、乡道、气垫船等多模式运输系统将它们沟通和接连, 更重要的会通过互联网, 通过光纤电信系统、地面通信站、移动电话, 以及各种新兴的电子形式和空间形式完全地将它们合而为一,并与整个世界链接在一起。届时这个现代化、虚拟化和都市化的区域将会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上网人数最多、拥有最大的虚拟空间和最多的虚拟实体的超巨型城市。这里不仅会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之中心,也会成为全世界最注目的一个地区。届时将会与“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京都”、“香港-广州-深圳-澳门”等巨型城市一起,在经济、技术和人口等方面, 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人类史上最大的都市聚集地。在这里,建设者、开发者或投资者都绝不会把自己的目光和想像只限于欲开发对象的现实的地理条件,而会站在虚拟世界的高度, 扩展自己的视野, 把这个大都市置于整个大的全球背景中, 创造性地把它置于丰富的想象中, 置于一个超时空的网络系统中。
当然开发一个新地区、新空间、新城市,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创建一个纯粹的虚拟世界或虚拟社团,而让现实的人们仍然生活在一贫如洗的状态,而是要改变被开发地区的现实面貌, 使居住在那里的人们能够过上自由自在和幸福美满的生活, 享受着比在传统都市里能够享受到的更多的美感和欢乐。借助虚拟技术,人类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这个带有终极性的目标和结果。届时,在一个新的开发地,不仅艺术家、工程师和劳动者会一起成为建构新世界的能工巧匠, 而且电脑人员、网络专家,及虚拟技术工程师和设计师也会齐心协力把人类文明创造出来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之精华搬上各类软件和网络,从而构建出各种更加精彩绝妙的虚拟世界和虚拟环境。依次又通过网络系统将虚拟世界中的那些最美好的场景“搬到”那曾经是满目荒凉的被开发地, 通过物质实践的开发与经济建设的推动,使虚拟世界变成现实世界,使那里的人们不仅能够驾乘式样新颖的汽车,穿戴漂亮美丽的时装,食用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品味婉转动听的现代
音乐, 观赏激动人心的影视艺术, 完全沐浴于一片艺术天地和虚拟天地, 而且能够使得人人都生活在一个个简洁方便、优美舒适的生存空间, 尽情享受高科技提供的种种优越条件, 不仅包括虚拟的银行、商店、剧场和学校, 也包括那环境优雅的别墅, 平整如畦的草地, 沁人肺腑的鲜花, 清澈透明的湖水, 从而使人们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都能过上心旷神怡、情切意足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Martin Dodge , Rob Kitchin.
Mapping Cyberspace [ M ].London , 2001. 1.
[2]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 北京:三联书店,1987. 394.
[3]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7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