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理性、公共理性与我国的政治现代化(1)
2015-08-15 01:23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执政党理性、公共理性与我国的政治现代化(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从古典哲学开始, 人们就开始对理性的概念、功能与价值进行不
从古典
哲学开始, 人们就开始对理性的概念、功能与价值进行不懈的 探究。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什么是理性以及如何认识与利用理性本 身的体认却常常是不理性的。在现代政党政治中, 执政党理性的公共 化, 即执政党要具有公共理性, 是一个政党保持先进性和旺盛生命力 的必然要求, 也是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执政党自身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一、理性、工具理性与政党理性
理性( reason) 是社会行为主体(国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个 人等) 对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反映, 是行为主体认识自然、社会及其协 调、整合自然、社会和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基本的能力。林毓生 认为, “理性( reason) 是人生而具有的一种能力, 一种发现什么是 真理的能力, 这个能力就是理性”。既然理性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 , 所以人的理性应该是有限的。哈耶克认为: “人之理性既不能预见 未来, 亦不可能经由审慎思考而型构出理性自身的未来。人之理性的 发展在于不断发现既有的错误。”自马克斯·韦伯以来, 人们习惯上 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工具理性”是指人们用理性 的办法来看用什么样的“工具”来解决现实的问题最有效, 以便达到 我们预期想望的目的, 简单地说, 考虑并采用最有效的手段以达到一 个目的就是所谓的“工具理性”。社会行为主体, 如国家、政党、政 府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作为工具理性存在的, 即社会行为主体的理性 在许多情况下表现为工具理性, 它是一种不完全理性, 或有限理性。 在当今世界盛行政党政治的情况下, 政党理性也是工具理性。资产阶 级政党总是千方百计地掩盖其作为阶级专政的工具理性, 而无产阶级 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公开承认自己理性的有限性, 并认为自己是也只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从中国特殊的历 史、国情和现实特征来看, 我国的政治现代化首先应是执政党执政理 念、执政方式方法的现代化, 即执政党理性的现代化。而执政党理性 的现代化,即政党理性的公共化, 离不开公共领域的监督和批判。现 代公共领域的塑造与提升问题, 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执政党如 何处理自己与政府、公民社会及人民群众关系的问题, 即国家的公共 权力要不要受到公共领域的监督和批判, 以及如何监督、批判、制约 公共权力的问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实际上 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桥梁和工具。承认政党理性是工具理性本身也 是一个政党具有公共理性的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理性现代化的过程中 , 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最早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 理性是工具理性: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如同人的成长一样, 有着幼年 、青年、壮年和老年期。我们共产党与资产阶级的政党不一样,我们 党的目的就在于促使政党和国家机器的消亡” 。以此为基础, 邓小 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创造性地提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 群众作为自己的工具, 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 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在新的历史时期, 江泽民 同志继承和发展了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的理论, 提出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理性工具。正是基于执政党理性的有限性, 胡锦涛同志 反复强调, “一个政党过去先进, 不等于现在先进; 现在先进, 不等 于永远先进”。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生命力和合法性就是要与时俱 进地加强自身建设,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以公共理性克服个体理性 的局限。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决策和政府的管 理也必须通过公共领域的批判来获得公共理性, 从而获得持久的政治 合法性, 这是现代执政党和政府适应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自身政治现代 化的必然要求。现代民族国家在以工业理性和资本理性为国家公共权 力存在和发展的目标取向, 以追求财富积聚和经济增长的同时, 必须 将民主精神和公民参与机制逐步引入到国家政治过程中, 公民政治参 与与否及其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现代公共理性 的一个重要指标。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二、执政党理性与公共理性
“价值理性”是根据人们认为合理的价值与方法努力达成的合理价值 活动的能力。在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的国家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国家理 性、政党理性至上、精英理性或大众理性至上的现象, 而忽略了其他 社会行为主体的理性。现代公共理性应成为沟通、协调和统一工具理 性与价值理性, 个人理性与国家理性, 大众理性与精英理性的中介与 桥梁。公共理性不是国家理性, 不是政党、政府理性, 更不是大众理 性, 而是横跨国家(政府) 、政党、利益集团和个人之间, 并以成熟 自律的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利益整合的机制和能力。这种能力和机制应 是以具有批判精神和监督功能的公共领域为前提的。公共理性不是某 个社会行为主体的单向理性, 而是社会行为主体关注政治共同体的公 共利益、公共价值、公共精神的理性。公共理性的核心在于公共性, 本质在于公共的善, 或社会的正义, 目的在于寻求公共利益。在现代 社会, “政党不再是一种辅助性的组织, 相反, 它是合法性和权威性 的源泉。如果不存在传统的合法性源泉, 人们便会从意识形态、个人 魅力和人民主权中寻找合法性的源泉。而要使这些合法性原则长久不 衰, 就必须通过政党使它们具体化。不是政党体现政府, 相反, 政府 却成了政党的造物和工具。只有政府的行为体现政党的意志时, 它才 具有合法性。政党是合法性的源泉, 因为它成了国家主权、人民意志 或无产阶级专政在制度上的体现者” 。所以, 执政党理性的提升对 现代社会, 特别是对于现代化中的后发国家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 它们在以民族国家的形式推进现代化的过 程中, 往往会过于强化执政党理性, 而忽略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利益 集团的理性; 更有甚者, 某些特殊人物、政治组织或利益集团由于历 史和现实的原因往往以它们的个体理性代替国家理性, 这样, 国家与 政府的决策实际上就成为执政党、甚至执政党中的少数人的意志和利 益的表现。在现代社会里, 任何一个执政党和在朝的内阁都不得不抛 弃传统时代的“王朝理性”, 力图充当民族和国民的代言人, 从而为 政党(政府) 理性代替国家和民族理性披上合法的外衣。在盛行政党 政治的现代政治中, 无论东方也好,西方也罢, 由于国家(政府) 理性 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执政党的理性, 所以, 无论是执政党, 还是在位 的内阁(政府) , 这些政治组织既然都由个体公民组成, 如果执政党 与政府不能帮助公民完成自身的“现代化”, 即实现“人的现代化” ,那么由于这个社会自身缺乏公共文化、公共舆论和公共精神, 基于 该贫瘠社会之上的政府也不可能具有现代公共理性。所以, 约翰·密 尔认为,“好政府的第一要素既然是组成社会的人们的美德和智慧, 所以任何政府形式所能具有的最重要的优点就是促进人民本身的美德 和智慧。对于任何政治制度来说, 首要问题就是在任何程度上它们有 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各种可想望的品质———道德的和智力的, 或者 可以说(按照边沁更完善的分类) , 道德的、智力的和积极的品质” 。这就说明一个好政府的首要问题不在于它管多少具体的事情, 而是 应该把提倡公民的公共精神看成其最重要的任务, 而且在公共精神的 教育与提升方面, 公共权力机关应起表率的作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执政党理性与中国的政治现代化
执政党为了更好地维护政治秩序, 整合国家和社会的资源, 不断地巩 固和提高政治合法性,必须在公共理性的支配下对国家和社会进行“ 善治”。之所以称之为“公共理性”, 就在于这种理性是代表民意的 , 是公共的, 即是国家(政府)与社会各阶级、阶层及各种利益集团经 过公共领域的批判而协商和“妥协”的约定意识。在法治经济下, 市 场的竞争必然带来阶级、阶层的分化与利益的多元化, 不管你是否接 受, 达成妥协与谅解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最根本的 方法之一。执政党及其领导的公共权力机关只有在现代化过程中与个 体公民进行有效的“互动”, 把基于自由平等契约精神之上的约定意 识上升为国家意志、政策和法律, 这样整个国家和社会才有可能具有 现代公共理性。从现代
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 “所谓‘公共理性’是 公共管理主体与所处社会实现的高度沟通化并获得社会高度认同的观 念和价值” 。在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的过程中, “许多要求能完 美地实现都是在长时期中经过一系列的妥协而后取得的, 并不是在每 一步上都顽固地坚持按自己的方式才取得的” 。英国著名的
历史学 家阿克顿说过,“妥协是政治的灵魂” 。所以, 公共理性应是社会各 个行为主体本着基于契约的公共精神, 在批判与和谐博弈的过程中形 成的关注社会公共权力、公共利益、公共行为和公共之善的理性。现 代执政党的任何重大的决策如果不经过公共领域的批判和监督, 它所 谓的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实际上是政党理性在政治上的强权表现, 这 是执政党治理的任意性, 并没有多少公共理性而言, 因而也就缺乏事 实上的政治合法性。对于那些国家(政府) 理性主要通过执政党理性 体现出来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更需要通过公共领域的批判, 从而使执 政党理性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公共理性, 同时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执政 党和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执政党和在位政府的理性只有通过公共领域 的监督和批判, 在公共契约精神基础上实现与社会各种行为主体的有 效“互动”, 其公共管理才具有公共性, 它的公共选择和公共政策的 制定才具有民意性、合法性和正当性。现代公共理性以公共性为核心 , 以公共善或社会正义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以公共利益的追求为外 在表现形式。以公民社会为底蕴和后盾的现代公共领域的培育和公 共理性的提升对我国政治现代化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我国的政治现代化也是政党理性、政府理性、大 众理性和公民理性的现代化, 即由个人理性、大众理性、政党(政府) 理性, 在公共领域的监督与批判中走向公共理性的现代化过程。就中 国而言, 政治现代化的核心是从传统人治政治向现代法治政治转变, 从革命型政党政治向法理型政党政治的转型。而法理型政治和公民“ 依法治国”传统的形成, 实有赖于现代公共领域的塑造和公共理性的 提升。
第一, 政治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各种社会行为主体, 特别是执政党理性 的现代化, 即公共理性化。现代公共理性的培育和发展必须以现代公共领域的形塑和提升为重要的前提。而现代公共领域的形塑和发展与 公民关注国家政治的公共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哪里有关 于‘国家事务’的交流, 哪里具有批判意识的‘普通人’的公众也就 成为了市民的公众。在‘共和制宪法’的前提下, 这种具有政治功能 的公共领域就成了自由主义法治国家的组织原则。在自由主义法治国 家的范围内, 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私人自律的领域得以确认。”在某种 程度上我们可以说, 公共理性就是社会行为主体在公共领域中的理性 。如果没有公民(市民) 社会作为平台和底蕴, 具有批判、监督功能 的公共领域便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从中国特殊的历史、国情和 现实特征来看, 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就是执政党执政理性的现代化, 即 执政党由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的过程。卢梭认为, 政府只不过是国 家与人民之间建立的一个中间体, 国家应该“永远准备着为人民而牺 牲政府, 却不是为政府而牺牲人民”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 旨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一个中间体, 它是实现人民当 家作主的桥梁和工具。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