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理性、公共理性与我国的政治现代化(1)(2)
2015-08-15 01:23
导读:第二, 执政党公共理性的培育和提升要以现代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完善 为互动条件。任何一个现代法治国家都必须以承认“宪法是由人民的 智慧制定的, 并且
第二, 执政党公共理性的培育和提升要以现代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完善 为互动条件。任何一个现代法治国家都必须以承认“宪法是由人民的 智慧制定的, 并且是以人民的意志为基础的, 人民的意志是任何政府 唯一合法的基础”。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执政党和政府的合法 性也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作为法治的根本特征, 人民的参 与必然愈益受到重视, 最终变成一种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说人民的参 与在政治上成为法治的一个突出特征, 反之则可以说......人民的参 与就是法治。这样, 法治就意味着人民的参与或人民的最终统治。” 现代国家的法律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意志, 不是“意志”而是“公 共理性”。“虽然立法被设想为一种‘权力’, 但它应当是理性协议 的结果, 而不是政治意志的产物。” 也就是说, 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应该是各种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对等条件下有序博弈的结果, 或 者说是在市场经济中, 在遵循公平、公正的秩序和原则的情况下, 各 方相互“妥协”的结果, 而不是某一或某些阶级、政党和利益集团强 权意志的表现。在现代社会中, “公共领域的成败始终都离不开普遍 开放的原则。把某个特殊集团完全排除在外的公共领域不仅是不完整 的, 而且根本就不算是公共领域” 。在一个法治国家中, 所有有道 德人格的人, 都应该属于该公共领域。固有批判精神的公共领域的成 长与现代法治国家建设本身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面对公共领域, 一切政治行为都立足于法律;这些法律就其自身而言被公共舆论证明 为具有普遍性和合理性” 。法治应该是在公共理性支配下实现宪政 的民主政治。当一个国家的宪法和宪政是公共理性产物的时候, 才能 保障该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结构是正义的, 即国家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具 有公共性、正当性和合法性。所以,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 基于人民主 权之上的现代法治就是现代公共理性的统治, 民主和法治是各种行为 主体理性在和谐博弈中走向公共理性的前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第三, 执政党公共理性的培育和形塑必须以公共舆论的现代化为前提 。广义的舆论指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会习俗, 它们对于社会的间接控制 要比教会或者国家通过威胁、制裁所进行的正式约束要有效得多。相 对于自然形成的集体风俗而言, 舆论法则已经意识到, 舆论来源于个 人的信仰和世俗的道德。通过公众精神, 舆论发展成为公众舆论。具 有批判精神的公众舆论, 已经不仅仅是舆论了, 因为其来源不是个人 的偏好, 而是私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公开讨论。在自由民主社会里 面, 如果没有人民的普遍舆论, 任何立法机关都无法活动, 公民的普 遍舆论是立法的媒介和喉舌。卢梭认为真正的宪法精神不是镌刻在大 理石上, 也不是浇铸在铜板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深处, 即扎根 于公众舆论之中 。在有着批判传统的公共领域里面, “每一个人都 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务有着利害关系; 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 。公共舆论是公民表达利益与愿望, 实现公正、民主最重要的路径之 一。在西方社会, 公共舆论的监督权被誉为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 权并列的第四种重要权力, 不经过公共舆论批判的任何制度和权力都 是没有合法性的。基佐甚至把现代法治国家看成“公众舆论统治的国 家”。现代公共舆论之所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就在于它在一定程 度上可以监督政府,体现民意, 从而使社会公共行为主体, 特别是执 政党等具有公共理性。
在通过塑造现代公共领域来提高我国社会行为主体的公共理性, 从而 加快我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 执政党应该大力提倡“话语民主”, 坚决反对“话语霸权”。提倡“话语民主”, 就是借助现代公共领域 鼓励和提倡通过平等公民的公共辩论和批判来决定国家和社会的重大 事务; 反对“话语霸权”就是反对那些没有经过公共领域的监督和批 判, 而是通过意识形态或公共权力的强制力所作出的“非法”的措施 和决定。没有监督、批判功能的公共领域及其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公共 精神, 就不可能形成现代公共理性; 没有社会行为主体理性的公共化 ,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现代化。只有借助于现代公共领域的监督 和批判, 社会行为主体的个体理性才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日益形成公 共精神, 走向公共理性。社会正义是社会行为主体(政党、政府、利 益集团、个人等) 在公共理性的支配下对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性在道德 和价值层面的基本的要求。公共理性是公共选择和公共决策具有公共 性、正当性、合法性的思维基础, 借助于公共理性这个桥梁和纽带, 政党理性、政府理性、精英理性、大众理性和个人理性就会在和谐博 弈与伙伴相依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各种社会行为主体的 理性, 特别是执政党理性完成了由个体理性向公共理性的转变, 无疑 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结 语
理性是社会行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反映, 是人们认识自然和社 会及其规律的一种基本的能力。包括政党理性在内的各种社会行为主 体的理性一般多表现为工具理性, 是一种不完全理性或有限理性。公 共理性追求的目标是公共的善, 或者说是公平与正义的价值, 它在政 治层面的表现就是公共选择和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正当性和合法性。 公共理性应该成为调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个人理性与国家理性, 精英理性与大众理性的中介和桥梁。公共理性是横跨国家、政党、政 府、社会、利益集团、大众和个人之间,并以成熟自律的公民社会为 基础的利益整合的能力和机制。在现代社会里, 如果执政党理性在很 大程度上代表公共理性, 那么这种理性必须是代表民意的, 是公共的 , 即是国家(政府) 与社会各阶级、阶层及其各种利益集团经过公共 领域的批判, 而协商和“妥协”的约定意识。执政党和政府的活动只 有置于公共领域监督和批判之下,其决策和管理过程才更体现公共理 性, 即决策和管理具有公共性、民意性和正当性。承认执政党理性的 有限性, 本身就是具有公共理性的一种表现。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