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怎样谋幸福是头号大问题——与温家宝总理讨论

2015-08-14 01:12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怎样谋幸福是头号大问题——与温家宝总理讨论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东方红》歌词的最后一句是:“他为人民谋幸
《东方红》歌词的最后一句是:“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尔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毛泽东搞革命,是为人民谋幸福;搞建设也是为人民谋幸福。革命是成功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设也有成绩,但总的来说不很成功。邓小平搞改革,同样是为人民谋幸福。解决温饱,实现小康,中国人民不挨饿了,这是很大的成功。但今天的中国人,依然缺乏幸福感。问题在哪里?其实,这个问题全世界都没有解决。人的本性是求幸福,人类的历史就是求幸福的历史。求幸福是人类第一号问题。以代表人民利益为宗旨和己任的中国共产党,是值得花大力气来研究的。

      西方人为什么没找到幸福

      西方文明是以谋求人的幸福为发端的。为了冲破宗教神学的禁锢,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思想家彼得拉克第一个发出了“要求凡人的幸福”的呼喊:“凡人先要关怀凡间的事物”,“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1)西方文明的全部历史就是沿着追求“凡人的幸福”展开的。今天的全球现代化就是追求“凡人的幸福”的大竞赛、大拼比。然而,不幸的是没有哪一个国家宣布找到了幸福。连全球现代化标兵的美国,也没有找到幸福。我在《与温总理讨论之六》一文中已引用美 国历史 教授花了6年时间写的一本研究幸福的书,他所作的结论就是“你永远不可能幸福”。

      怎么谋幸福?这个头号的人学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反省、研究。

      西方文明认定,人的幸福就是物欲的满足。十八世纪法国思想界泰斗伏尔泰认为:生理器官的满足,是人追求幸福的根源或动力。无论宗教还是法律,都不应该贬低或诽谤大自然赋予人的这种本能,不应该阻碍人去追求幸福生活的欲望。(2)另一位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茹利安.奥弗雷.拉美特利则说:“感官是从来不欺骗我们的”,大部分人“在这个世界里发现了各种利益,各种肉体上的快乐”,“如果在自己的思想中寻找幸福,……那就是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寻找幸福”。(3)

      重视物质,忽视精神;强调感觉,轻视思想;推崇肉体的快乐,崇尚感官的刺激;把物的享受、物的占有看作人生的成功和幸福。由此延伸出西方文明的全部价值观,即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科技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等。

      崇尚物欲的西方文明推进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治民主、思想自由,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贡献。这是勿庸置疑的。对西方人来说,衣食不用愁、福利有保障、民主来选举、思想又自由,怎么还会不幸福呢?

      现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找幸福热。不丹、泰国、英国、澳大利亚都提出了幸福指数。英国明年选举,以“幸福政治”作为竞选口号。世界研究幸福问题的专家最近在罗马开会讨论幸福是否可以衡量。谋幸福的问题引起世界的关注,是因为现代人找不到幸福。这是什么原因呢?

      专家们达成一个共识:越过一个特定的收入门槛后,收入与幸福就无关了。以物欲满足为幸福的人,永远不感满足,就永远找不到幸福。美国《新闻周刊》一篇题为“金钱与幸福,哪个更重要”的文章说:“事实上,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我们拥有什么,而是我们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我们看到的都是富人和名人的生活方式,这不断地提醒我们,别人拥有的东西比我们多,从而让我们深感不快。”(4)而一旦追求的欲望满足以后,带来的问题更多,还有什么可追求,人活着是为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以满足自我为价值观的西方人永远找不到答案,就从吸毒、酗酒、性交中找刺激。刺激带来的快感是短暂的,并且边际效能呈递减趋势。刺激过后,又回到原来的问题,人奋斗一辈子,是为了什么,就是那瞬间的刺激和快感吗?而人一死,一切都带不走,生命在纸醉金迷中消逝。空虚笼罩着灵魂,精神找不到寄托。有的就以自杀结束人生。北欧福利国家自杀率高,原因就在此。据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公布的自杀率,芬兰、瑞士、比利时、丹麦、瑞典处于世界各国的前十位。

      其实,人最需要的是人,是人的真情、人的关爱。可是,人以满足物欲为幸福,必然带来人与人关系的疏远和冷漠。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1984年所著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我认为真正的威胁不是革命或者街头巷战,而是已经露头的人际关系的日益恶化,以及人们互相对待的方式”。哥伦比亚大学人 文学 教授罗伯特.尼斯贝特指出:“一个时期以来,美国社会秩序的瓦解正在进行着,这是十分明显的事。”“社会组织瓦解,个体化,社会不再是由共同志趣、共同利益汇集凝聚成的社团,而已演化到一种地步,至多只是一个砂砾堆,若从坏的方面说,则是孤单凶狠、靠掠夺为生的人活动的热带丛林。”(5)英国一个专门讨论社会问题名为“抉择”组织的发起人简.特尼说:“西方现在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有,然而人们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大,孤独感日益增强。”

      西方的亲情关系就十分淡薄。儿女不用承担孝敬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这里讲的孝敬不是指物质,而是指情感。儿女长大离开父母后,可以来看望,也可不看望。来看望的不是尽孝道,而是够朋友。不来看望的,也不违反道德,因为本没有责任和义务。西方老人最需要情感关怀时却被遗弃,往往在寂寞、孤独中死去。英国每年有1.2万名老人在家中悄无声息地死去,平均每天30余例。有位69岁的老人,在家中死了3年半后才被发现。西方老人往往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在美国,老年人自杀率高于全国平均自杀率50%,而85岁以上老人中自杀率又最高。西方人对父母如同陌生路人的这种关系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动物长大离开养育的父母后就不识不认。因此,只求自己快乐的西方人,养育子女完全成了负担。于是拒绝生育成了时髦,动物都有抚养下一代的本能,人连动物都不如。如此下去,人类怎么能找到幸福,离开灭绝已不远了。

      一颗利己之心、一个欲望之身,是西方人找不到幸福的原因。

      中国人比西方人追求物欲更疯狂

      为了治穷,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鼓励致富、刺激消费成了国策。西方的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科技主义、利己主义迅速为中国人所接受。中国要发展经济,必须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市场经济制度。这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于是,亚当.斯密的利己就是利他说、凯恩斯的奢侈就是贡献说、杜威的有用就是真理说泛滥开来。可是,中国没有找到对付利己主义、欲望膨胀、不择手段的制约、防范措施。以为法可以见效,中国制定颁布了很多法律,但对大于法的权力起不了作用,对“什么都敢干、什么都不信”的民众也缺乏威慑力。

      为了推进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我们承认了人的利己动机,这没有错。可是,我们在肯定利己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否认利他。一种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利己即利他。人人都利己,把自己照顾好,岂不等于人人都利他,还用别人来照顾?而且人人利己比人人利他,更有效率、更为简便。这样,利他不仅成了多余的累赘,而且是有害的傻瓜。

      比如,人人把自家打扫干净,岂不每一个家就干净了,还用我跑到你家帮助打扫吗?这套理论似乎天衣无缝。那扫出的垃圾往哪里放?从利己的目的出发,往门外一扫,岂不方便?这就会影响他人、影响环境。为此,必须宣传公共道德,把垃圾倒进垃圾站。但人人都利己,不知利他,谁会遵守?于是出来一个博弈均衡理论。人人随便扔垃圾,到谁也受不了时,大家开会,民主协商,订立契约,建立法制,规定惩罚。可是人们养成了利己的习惯,从来不懂得要利他,只要没人注意,又随便丢垃圾。由于惩处不力,渐渐又乱倒起来。然后,再开会民主协商,决定成立纠察巡逻队、罚款收费室、不服申诉庭、终裁判决庭。还要协商收费办法,是按人头收,还是按面积收?再经过博弈、辩论达到均衡,制定出实施细节……其实,问题还远远没有完,对收费人的监督,贪污的惩处,罪犯的处置,监狱的修建……换一种理论,人人要把自家打扫干净,这是利己的动机,应予肯定。那么推己及人,人家也需要干净清洁。把垃圾扫出门外,就会影响邻居、影响大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只图自己的方便,应该把垃圾倒进垃圾箱。有些人乱倒,就帮助捡一下。家有老人、病人,没有人打扫的,就帮一下忙。你帮助人的行为,会使自己感到快乐,也会感动别人,大家跟着学,乱倒垃圾的坏习惯就会得到纠正。即使个别人不改,也无碍大局。他总有一天会被感化。因为这个社区养成了乱丢垃圾为耻、遵守公德为荣的荣辱观。肯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更要宣传“人不为他、天诛地灭”。肯定人的利己动机,更要宣传人的合作愿望。肯定利益博弈,更要宣扬道德理念。只讲利己,否认利他,并用利己代替利他,就为利己主义找到理由和借口,利己主义在中国就急剧膨胀起来。

      人人利己能达到均衡,人人利他反而达不到均衡。这是又一种为利己主义张目的理论。人人出于利己目的,是怎么达到均衡的?卖方要高价,买方出低价,讨价还价后,总有一方妥协才达到均衡。如果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标准,那永远达不到均衡。为什么一方会做出妥协,那是既考虑了自己的利益,又考虑了对方的利益,交易才能做成,合作才有可能。所以,利己达到均衡孕含着利他的因素。人人利他怎么会达不到均衡呢?比如,请客吃饭,谁坐主位?大家都谦虚,都推让,岂不永远安排不好位子?推让的结果,一定会产生一种规则,或者谁买单,谁就坐主位;谁年长,谁就坐主位;谁官大,谁就坐主位。像上述打扫卫生的例子,如果人人都有利他的德行,一定是自家打扫干净了,再找需要帮助的人如老人、病人打扫。决不会不管自己家,也不管需要不需要,就闯到别人家,然后那人不让扫,就打了起来。把利己者说成是有理性的,把利他者说成是傻子,这是不公平的。用《镜花缘》里的君子国,人人利他而做不成交易,而否认利他,是偏颇的。人人利他、交易不成,就会产生规则,即敬重老人、照顾弱者、关照急需。提倡仁爱的儒学,规定了敬老爱幼孝为首,兄友弟恭长为先,这就是在次序中达到均衡。开会时领导坐台上,被领导坐台下,也是均衡。说全面一点,均衡是利己和利他的结果。厚此薄彼,肯定一方、贬低另一方都是片面的。

      中国对物欲的鼓励、刺激、张扬,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国策目标到社会舆论、从媒体宣传到广告轰炸,从家庭教育到学校考试,无不告知你,人的成功、幸福就在于物的占有、物的消费,在于名房、名车、名服、名表、名鞋,在于进出五星级、挥杆高尔夫、潇洒夜总会……我绝不是反对富人的消费,有钱者尽管享受,而是价值观怎么引导?中国的绝大多数人不可能过这种生活,却作这样的煽动,逼着人不择手段地去追逐。谁不这样做,就被看不起,窝囊、无能、废物、傻瓜的称号就会从四方飞来。老婆的埋怨声、孩子的自尊心就让你受不了。

      于是,中国人的物欲无所顾忌、不计后果、不择手段地膨胀起来。有权吃权、有山吃山、有水吃水,无权、无山、无水的就抢劫、欺诈、走私、贩毒……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医生、教师、学者、法官也被抹去了神圣的光环。不能说全部中国人,也不能说少部分中国人,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人已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

      中国的教育出了大问题

      面对利己主义泛滥、物质欲望膨胀带来的严重犯罪、道德坠落,中央开了多少次会、下了多少个文件、提了多少项措拖,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没有效果。原因在哪里?没有抓住根本。从表象看,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两张皮,口号与行为相背离,道德要求为人民服务,实际推行拜金主义;道德要求集体主义,实际放任利己主义;道德要求艰苦奋斗,实际鼓励骄奢淫逸;道德要求爱国主义,实际行为丢尽了中国人的脸;道德要求诚实守信,实际行动见利忘义。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都服从于国家的治国方略。我国的治国方略是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生产第一位,GDP是硬道理。自然,奢侈消费是榜样,摆阔浪费是成功,大款富翁是英雄。国家把目标定在物质上,社会就把追求定在消费上,民众也就把幸福定在欲望上。

      这就误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社会教育鼓励赚钱,学校教育培养技能,家庭教育灌输逞能。没有人重视道德教育,所谓的道德教育大都是政治口号,和人的日常生活无关。爱祖国,爱人民,天天喊,就是不懂得起码的礼貌规矩,不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从小教育“爱祖国”的中国人到国外出尽洋相,被许多国家当作最不受欢迎的游客;从小教育“爱人民”的中国人往往目中无人,大声喧哗、不守秩序、吵架骂人。

      中国的教育离开了做人的根本,以为教育就是考高分,学技能,背知识。结果,学历越高,很可能越不懂得做人;知识越多,很可能越傲慢无礼;技能越好,很可能越不敬业。这样下去,中国人越来越短视、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浅薄、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缺德,结果是中国人越来越不幸福。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城中村——进城农民工的“天堂”(1) 下一篇:论中国市民社会的建立及其伦理变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