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1)
2016-05-13 01:01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政治认同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政治认同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对新农村建设而言,提高农民对党的认同程度是其重要的政治起点和有效的政治保证。但是,目前农民生存状况、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状况仍然制约和影响农民对党的认同,认识并下气力解决这些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重要任务。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治认同;政治合法性
中国是一个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之中的农业大国,全国13亿人口,9亿生活在农村,农民的政治认同对于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的维持起着关键作用,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从而为密切党与农民的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但是,农民对党的认同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农民生存状况与农民对党的认同
政治权威从本质上讲,是对社会价值进行有效分配的一种力量。农民之所以要服从党的政治权威,就是因为要从党的政治权威那里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社会价值。而这些社会价值中农民最关注的是[前的生存利益,能否保障他们的生存利益是农民评价执政者的主要标准。造成农民这种社会心理的原因是多重的,但主要的根源在于农民的谋生方式简单单一,在自然和社会力量面前普遍感到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具有十分强烈的乏力感,他们对未来不敢也不可能抱有太多、太高的奢望,因此极其看重[前的既得利益。[1]因此,党的方针政策要从保护农民的生存利益出发,不断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目前国家虽然已经免除了农业税,并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工程,但农民的生活状况难以在短时间内有大的改变,这是因为: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政策使我国各个社会阶层在衣食住行实现了低水平的整齐划一,社会成员获得了一种“平等感”,满足了传统农民对“等贵贱、均贫富”的执着追求。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给各个阶层带来的获利机会是不均等的,农民在利益追逐中处于不利地位,城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马克思曾经形象而又深刻地指出:“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这时,房子的狭小证明它的居住者毫不讲究或者要求很低;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但是,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么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被人轻视。”[2]因此,遏制分配不公,纠正社会不公正现象已经不仅是伦理问题,也是危及社会稳定的社会问题以及危及国家政权稳定性的政治问题。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公正也是硬道理。坚持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也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扩大群众基础和社会和谐的前提。
第二,农村公共产品短缺的状况不会一下子改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趋向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但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总体覆盖无法弥补历史上的巨大欠账”。[3]建国后,我国建立了自下而上的吸取财源、自上而下喷洒为主要特征的公共财政,越在上层越富足,越在下层得到的财政支持越少。1978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51亿元,占13.5%,而2000年为1232亿元,比例降为7.8%。财政支持不足,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严重滞后。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这一状况与城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